-
华北地区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由于山区和平原径流明显减少
和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业已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
问题,严重影响了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
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和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
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
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
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这不仅对变
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2010-12-14
-
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研究工作&论述华北
地区紧迫的水安全问题与反思&展望国际水科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介绍中国科学院在变化环
境下的水循环)农业节水和水资源安全研究的阶段成果和近期研究行动计划&提出中国北方特别
是华北地区的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的是研讨未来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
水资源安全国家需求中的长远发展的前沿性问题" 2010-12-14
-
通过对关中地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展示出人口与水、
土资源问题的现状, 探讨了人口发展容量, 并提出解决人口与水、土资源问题的具体设想。 2010-12-14
-
本书主要介绍以中小型为主要各种水利工程水文水利计算的实用方法, 全书共分两篇: 第一篇为规划设计阶段水文水利计算; 第二篇为施工管理阶段水文水利计算, 分别介绍了基本知识、防洪、治涝、灌溉、航运、泥沙、施工和管理运用阶段的实用计算方法. 书中列有计算步骤和算例, 书末附有计算常用图表 2010-12-14
-
本书是高等院校水力学课程的教学参考书,目的是帮助在校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加深对水力学基本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熟练解决水利工程计算技能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
简介了6个集总式水文模型,利用黄河中游清涧河流域1955~196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这6个水文模型的流量模拟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有模型对月流量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平均Nash效率系数超过60%,但对日流量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差;复杂模型与简单的水文模型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径流模拟优势;考虑蓄满与超渗2种机制和结构较为简单的模型显示出更好的地区适应能力。
2010-12-14
-
枯水和洪水是水文学中极值范畴,自"%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大规模地开展河流枯水研究工作,但枯水研
究的深度远远低于洪水。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人类对枯水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 点:! 对不同
区域影响枯水的主要因素进行识别;" 枯水频率分析以及有关枯水资料的处理方法;# 分析枯水径流的计算方法
及系统预测。从研究方法来看,过去,对于枯水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以概率统计学和时间序列分析等为主的
传统方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方法纷纷地应用于枯水研究,如“#)”技术(*)、+,)、+-))。
通过枯水研究综述,对我国进一步开展枯水研究以及合理利用枯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我国开展系统综合分
析应用研究,特别是对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深远的科学现实意义。 2010-12-14
-
2010-12-14
-
鉴于基流分割计算费时, 效率低。本文提出一种基流分割的简便计算方法。该法是将实测径流过程点绘在半对数
纸上, 以直线连接过程线的相应起涨点和拐点, 然后建立该直线的数学模型, 用积分法求直线以下部分的基流量。与一般列表法相
比, 其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 2010-12-14
-
黄河源区的水文循环规律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河源地区水循环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在降水量变化不大而且略有增加的前提下, 径流量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而且径流也更加集中在汛期. 河源地区的水平衡调蓄量一直处于负均衡状态, 从而导致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蒸发量的增加. 河源区径流量与上游各水文站的径流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河源区径流减少, 整个黄河上游地区的来水量也有下降趋势, 影响全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 径流减少后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河道系统的水文循环发生深刻的变化. 今后的演变趋势是: 由于西北地区温度持续变暖, 21世纪的水循环的演变趋势将是蒸发量增加, 径流量进一步减少. 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 局部生态环境恶化态势会有所缓解, 但是对于下游的生态环境影响却很复杂 2010-12-14
-
选用改进的加里宁方法计算出源区的基流量,利用小波变换、小系数方差等方法分析了1955 —1999
年基流量周期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显著周期振幅的不稳定性,计算同周期基流量与气象要素的小波系数的相
关系数,判定了基流量变化趋势及显著周期的气象成因,确定了三次断流的原因。计算结果表明:源区基流量
存在一个强趋势项、7~8 a 与3~4 a 两个显著周期。强趋势项决定了基流量的总体变化规律。受其影响,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源区基流量呈现枯—丰—枯的变化规律。强趋势项与两个显著周期的叠加是基流丰枯变 2010-12-14
-
: 从黄河径流与断流的关系出发, 系统探讨了黄河断流的各个相关机制。利用黄河干流控
制流域汇水的主要水文站近40 年的逐月径流资料, 分成了4 个系列进行时序分析, 较为全面地
揭示了黄河流域径流序列的变化规律。得出了黄河下游径流主要来源于上中游入水, 以及中下
游基流量在这39 年中有下降趋势这些非常有意义的结论, 为更深入地认识黄河断流提供科学
依据。 2010-12-14
-
针对北方地区流域水域生态系统人工化明显和河流断流的现状,提出了河流生态基流量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内涵. 河流生态基流量包括
河道生态基流量、河口生态基流量和湿地生态基流量. 河流生态基流量计算应考虑流域内不同水系、不同河段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和时空变化规
律. 通过改进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分析河流的空间结构特征、各河段的相互关系以及流域的水文特征,提出了整合计算模型. 整合计算
模型分为2 类:不同水系和同一水系的整合. 同一水系整合计算模型又分为:河流生态基流量整合模型、河流与湿地生态基流量的整合以及河
道生态基流量的整合模型. 其中最为复杂的河道生态基流量的整合模型共分为6 种形式:简单式、汇流式、分流式、组合式、交叉式和河口式. 研
究结果表明:各子系统的生态基流量是河流生态基流量整合计算的基础;河流生态基流量保证系数是计算的重要参数,其值在确定基数的基础
上,通过恢复模式和空间优化配置这2 个影响因子进行调整而得到,取值范围为[ 0 ,1 ] ;整合计算模型需要明确消耗性生态基流量和非消耗性
生态基流量,消耗性生态基流量不受保证系数的影响,非消耗性生态基流量因保证系数取值的不同而变化. 2010-12-14
-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水利计算及水资源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从径流调节资料的收集到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实施作了详细的讨论,并且介绍了近年来发展中的新课题、新方法。本书适合水利系统从事水文、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之用。 2010-12-11
-
河道防洪墙施工组织设计,仅供参考! 2010-12-11
-
把水文计算用到的数学公式编辑成Excel 表格专用的计算公式,对大河水库的百年一遇洪水进行调洪演算;演算成
果可以利用Excel 软件的插入图表功能,采用自定义模式中的平滑直线绘图,选定数轴的有效数据,自动形成泄水流量曲线图。该文件实用性很好,可以进行同类计算的推广应用。 2010-12-11
-
通过兴利调节及洪水调节计算,分析抬高汛限水位对调节水量、防洪保坝标准、库区淹没、下游防洪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水库除险加固后抬高汛限水位的可行性,为水库的合理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2010-12-11
-
基于对水库汛限水位主要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 从洪水资源安全利用的角度出发, 阐明了水库汛限水位调整综合分析论证所应遵循的原则, 提出了风险设计分析论证的框架、定量分析方法和汛限水位合理调整的论证。最后以海河流域潘家口水库为分析实例, 从设计洪水、预报预泄、洪水预报调度方式、上下游防洪设计标准、上游移民淹没及土地退赔线、水库长期运行的风险和效益等多个方面分析论证了水库汛限水位的合理调整方案。 2010-12-11
-
本文在兴利计算中输入洪水过程信息,利用防洪与兴利连续调节的方式,以碧流河水库为例,将常规调节方式同防洪与兴利连续调节的方式进行对比。表明在水库的兴利计算中利用防洪与兴利连续调节方式进行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使兴利调度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2010-12-11
-
采用由实测流量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 分别以考虑棉花滩水库影响和不考虑棉花滩水库影响2 种途径对青溪水库的设计洪水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棉花滩水库建成投入运行后对青溪水库的设计洪水有一定的影响, 且对青溪水库防洪有益; 青溪水库可以适当提高其汛限水位 201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