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1、工程地理位置与工程规模 沱浍河航道由沱河上段、浍河中下段及两河连接线大青沟航道三部分组成,上起商丘市,下经虞城、夏邑、永城、濉溪、宿州、固镇、五河入淮河,全长340km。其中河南段约147km,安徽段约193km。沱、浍河贯通豫皖两省,通过淮河、京杭运河与长江航道衔接,是2004年交通部《淮河水系航运规划(送审稿)》“两纵两横十三线”航道骨架体系中13条地区重要航道之一。 1.2、工程自然条件 1.2.1、气候特征 沱河、浍河流域位于南北冷暖气流交汇频繁地带,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少雨干燥,气候寒冷;夏季雨量集中,气候晴热而湿润,昼夜温度悬殊明显。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4.5℃,极端极端气温41.1℃,极端最低气温-23.5℃,年平均≤0℃,日数84.5天,年平均雾日天数19.7天,无霜日207.2天。 本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12.6MM~863MM。其中汛期5~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3.8%左右;流域内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由东向西北递减,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据现有资料,年最大降水量1026.8MM~1300MM,最小降水量500MM~605.9MM,相差约3倍。 年平均风级≥8级为12.5天,流域全年的主导风向偏东风,冬季多为为北风和东风,夏季多为东风和南风,最大风速19m/s,平均风速3.1m/s,流域内最多风向为NE向,出现频率十月至十二月为多,频率为15%,六级以上风较少。 1.2.2、地形、地貌 沱浍河航运开发建设工程直接经济腹地地处沿海向中部地区梯度发展的过渡带,具有联系沿海,发展中部的功能和区位特征。 该工程的建设,对满足腹地运输发展的需求、促进腹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中部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完善腹地综合运输体系、推进豫皖两省内河航运发展及淮河航道网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沱浍河航运开发工程按“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原则进行治理,河南段分两期实施整治,大青沟航道是沱河与浍河的连接航道,长14.2km,浍河(新桥港区~省界)航道长17.2km。 1.2.3、工程地质 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淮河冲积平原。场地范围内地形基本平坦,大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 浍河主线、大青沟航道(大青沟船闸~浍河)段 该段航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河南豫中地质勘察工程公司于2011年9月完成,根据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时代、岩性和分布规律,将整个场地土层分为如下: ①粉质粘土(Q4ml):该层上部为填土或耕表土,褐灰色,褐黄色,黄褐色,含虫孔和植物根系,可见灰绿色斑及绣黄斑,含钙质结核,局部夹粉质粘土,可塑~硬塑,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1.3~2.6m,平均1.82m,层底埋深1.3~2.6m,平均1.82m。层底标高平均为28.63m。 ②粉质粘土(Q4al+pl):褐黄色,黄褐色,可见灰绿色斑及绣黄斑,含钙质结核,局部含姜石颗粒,局部夹粘质粉土或粘土,可塑~硬塑,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3.2~9.8m。 ②-1粉砂(Q4al+pl):褐黄色,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黑色颗粒等暗色矿物及云母,局部渐变为砂质粉土,颗粒磨圆度好,颗粒机配中等,湿,中密~密实,层厚0.6~5.9m。 ③粉土夹粉砂(Q4al+pl):褐黄色,褐灰色,可见绣黄斑,含砂量较高,很湿,稍密~中密,无摇震反应,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层厚1.2~4.9m。 ④粉砂(Q4al+pl):褐黄色,褐灰色,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黑色颗粒等暗色矿物及云母,局部粉粒含量高或夹粉土薄层,颗粒磨圆度好,湿,密实,层厚1.1~8.5m。 ⑤粉质粘土(Q4al+pl):灰褐色,黄褐色,褐黄色,可见绣黄斑,含钙质结核及姜石颗粒,可塑~硬塑,该层下部夹粉土,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厚度为穿透,揭露厚度最大为5.4m,最大揭露深度为23.0m。 2、项目的特点分析: 工程路线长,规模大,施工项目多,施工组织难。本标段工程整治航道长度约2.4km,包含土方工程、护岸工程等,要求的施工人员数量及机械设备种类多;施工组织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