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 综合说明 1 1.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 1.2 方案设计深度、水平年及防治标准执行等级 3 1.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 3 1.4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面积 3 1.5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4 1.6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 4 1.7 水土保持监测 5 1.8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5 1.9 结论与建议 6 2 方案编制总则 8 2.1 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8 2.2 编制依据 9 2.2.1 法律法规 9 2.2.2 部委规章 10 2.2.3 规范性文件 11 2.2.4 规范标准 12 2.2.5 技术文件及资料 13 2.3 水土流失防治执行标准 14 2.4 指导思想 14 2.5 编制原则 15 2.6 方案编制深度及水平年 17 3 项目概况 18 3.1 项目基本情况 18 3.1.1 工程概况 18 3.1.2 工程建设目的及必要性 19 3.2 项目组成及总体布局 20 3.2.1 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特性 20 3.2.2 主要建构筑物布置 23 3.2.3 施工组织 29 3.2.4 主要施工工艺 32 3.2.5 拆迁安置 34 3.2.6 工程占地 34 3.2.7 总工期 35 3.2.8 土石方平衡 37 4 项目区概况 40 4.1 自然环境概况 40 4.1.1 地质 40 4.1.2 地形地貌 41 4.1.3 气象、水文 41 4.1.4 土壤 44 4.1.5 植被 44 4.2 社会经济概况 45 4.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45 4.3.1 水土流失现状 45 4.3.2 水土保持现状 46 4.3.3 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46 5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48 5.1 主体工程方案比选的分析与评价 48 5.2 主体工程方案制约性因素分析与评价 49 5.3 主体工程占地类型、面积和占地性质分析与评价 49 5.4 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土石料场的分析与评价 50 5.5 主体工程施工组织、方法、工艺分析与评价 51 5.6 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53 5.6.1 升压站 54 5.6.2 风机场地 54 5.6.3 场区道路及直埋电缆 55 5.6.4 施工及安装场地 55 5.6.5 临时堆土场 55 5.7 水土保持工程界定 56 5.8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57 5.9 结论性意见、要求与建议 58 6 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60 6.1 项目占地 60 6.2 责任范围确定的依据 61 6.3 防治责任范围 61 6.4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62 6.4.1 分区原则 62 6.4.2 分区结果 63 7 水土流失预测 65 7.1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65 7.2 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及时段 67 7.3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与方法 68 7.4 水土流失预测 69 7.4.1 开挖扰动地表面积 69 7.4.2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和数量 70 7.4.3 弃土(石、渣)量 71 7.4.4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 71 7.5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78 7.5.1对工程项目本身可能造成的危害 78 7.5.2影响周边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加剧 78 7.5.3影响土地生产力 79 7.5.4泥沙淤积水利设施,影响排洪能力 79 7.5.5可能造成土壤风力侵蚀 80 7.5.6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80 7.5.7对工程项目区周边乡镇的影响 81 7.6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及综合分析 81 7.6.1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81 7.6.2 水土流失预测综合分析 82 7.6.3 防治措施的指导性建议 82 7.6.4 施工进度的指导性建议 83 7.6.5 水土保持监测的指导性建议 84 8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86 8.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86 8.1.1 基本要求 86 8.1.2 防治目标 86 8.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87 8.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 89 8.4 不同类型防治工程典型设计 92 8.4.1 措施设计原则 92 8.4.2 工程措施典型设计 92 8.4.3 植物措施 97 8.4.4 临时工程 101 8.5 分区防治措施 101 8.5.1 风机场地防治区 101 8.5.2 升压站防治区 103 8.5.3 施工道路及直埋电缆用地防治区 104 8.5.4 施工及安装场地防治区 107 8.5.5 临时堆土场防治区 109 8.6 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 110 8.7 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 112 8.8 水土保持措施进度安排 115 9 水土保持监测 117 9.1 监测时段 118 9.2 监测区域和点位 118 9.2.1 监测区域 118 9.2.2 监测点位 119 9.3 监测内容、方法及监测频次 120 9.3.1 监测内容 120 9.3.2 监测方法 121 9.3.3 监测频次 125 9.4 监测工作量 127 9.5 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要求 129 10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31 10.1 投资估算编制 131 10.1.1 编制原则 131 10.1.2 编制依据 131 10.1.3 价格水平年 132 10.1.4 基础单价 132 10.1.5 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单价 132 10.1.6 投资费用构成 133 10.2 水土保持方案投资概述 134 10.2.1 水土保持方案投资 134 10.2.2 分年度投资安排 140 10.2.3 单价汇总表 142 10.2.4 材料用量汇总表 144 10.3 效益分析 144 10.3.1 效益分析的原则与依据 144 10.3.2 效益分析的内容 145 10.3.3 基础效益 145 10.3.4 生态效益 147 10.3.5 社会效益 147 10.3.6 经济效益 147 10.4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 148 10.4.1 土地资源损益分析 148 10.4.2 水资源损益分析 148 10.4.3 生态环境损益分析 148 10.4.4 水土保持功能分析 149 10.4.5 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149 10.4.6 水土流失防治费用 151 11 实施保障措施 153 11.1 组织领导与管理 153 11.2 后续设计 153 11.3 水土保持工程招标、投标 154 11.4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 154 11.5 水土保持监测 155 11.6 施工管理 155 11.7 检查与验收 157 11.8 资金来源及使用管理 157 12 结论与建议 159 12.1 结论 159 12.2 建议 161 附件:水土保持投资估算附件 附文: 附文01 水保方案委托函 附文02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闽发改交能[2010]256号 附文03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福建省平潭青峰风电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议纪要 附文04 福建省水土保持监督站,闽水监督[2010]函44号,关于要求补充《福建省平潭青峰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相关内容的函 附文05 福建省平潭青峰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审查会评审意见 附文06 福建省平潭青峰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审查会技术评审组名单 附文07 福建省平潭青峰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修改说明 附文08 平潭青峰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三方确认函 附文09 平潭青峰风电场水土保持监理承诺函 附文10 平潭青峰风电场水土保持监测承诺函 附图: 附图01 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02 项目区地形地貌图 附图03 项目区水系图 附图04 项目区土壤侵蚀现状图 附图05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06 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区划分图 附图07 风电场总平面布置图 附图08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图 附图09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图 附图10 风机场地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图(一) 附图11 风机场地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图(二) 附图12 升压站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图 附图13 场区道路平面布置图 附图14 场区道路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图 附图15 场区道路拱型骨架铺草皮护坡设计图 附图16 施工及安装场地、临时堆土场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图 附图17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图 附图18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图 附图19 水土保持监测点位布局图 风电场规划容量根据风资源情况及场地条件初步确定为48MW,拟安装24台2MW风力发电机,叶轮直径80m,轮毂高度67m,110kV升压变电站一座。位于平潭县海坛岛北端突出部,场址所在地距白青乡政府所在地约2km,距平潭县城关约19km。 本工程总工期12个月,风电场本体工程静态总投资为59965万元(不含电场送出工程投资),其中土建投资7750.81万元,静态单位造价为12493元/kW;工程动态总投资为61460万元(不含电场送出工程投资),动态单位造价为12804元/kW。年发电利用小时2875h,年上网电量138亿kWh。 本项目占地总面积26.09hm2,其中工程永久占地3.28hm2,包含风机场地、升压站、直埋电缆用地等;临时占地22.81hm2,包含施工道路、施工及安装场地、临时堆土场等。 工程挖方总量26.50万m3,填方总量26.50万m3,本项目的土石方在项目区范围内基本达到平衡,剥离表土3.28万m3,用于绿化覆土。 拟建场地地处滨海丘陵区,地势沿丘陵起伏,为滨海海积平原及剥蚀丘陵地貌。拟建发电机组分布在低丘顶部及山脊上,地形波状起伏,山顶多呈浑圆状,风电机组机位处地表高程在30.0m~166.0m 之间,升压站布置在低山台地上,站区地面高程初定为30.50m。均处于地势中的相对高点。不受潮位的影响。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大气降水补给,向低洼处排泄,埋深一般在8m~10m。拟建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按中硬场地取为0.4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项目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9.7℃,年平均降雨量1220.5mm,多年平均风速9m/s。 项目区地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沿海岸有木麻黄防护林群系,丘陵台地上的森林植被以黑松和台湾相思为主,林草植被覆盖率约58%。土壤以砖红壤、风砂土为主。 项目区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面蚀、沟蚀。项目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400t/km2·a,土壤流失容许值为500t/km2·a,项目区属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本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为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水平年为2012年。项目区属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范围,本工程参照建设类项目水土流失一级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