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从1993-2004年期间,三峡工程的业主单位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率先在电力行业中,开发工程保险市场,取得了有益的成效。经过十一年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将工程保险——化解工程风险的探索举措,成功的运用于工程建设与管理中,为三峡工程和建设者树起了一座安全屏障,形成了一个安全的建设环境。目前,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稳定、管理规范。从三峡建设期的工程保险到初期运营资产保险,己经成为我们组织三峡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环节,连接着从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
关键字:三峡工程 保险市场 工程保险
保险业分两个体系,即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工程保险是属于财产保险辖下的一个分支。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开发,为我国财产保险丰富了新的内容。从1993年开始,中国三峡总公司经过11年的探索与实践,历精图治,开发出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建立了三个三峡工程保险服务网点,30多个三峡建设单位(包括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等)开通了三峡工程保险信息网,11年签订工程保险合同40多个,涉及400多个保单较大工程项目1000多项;办理索赔200多项,理赔金额达6000多万元,基本形成了三峡工程保险市场体系。
11年来,建设期间的建筑安装工程保险金额达300多亿元人民币,二期工程竣工后的运营资产保险200多亿元人民币,根据不同建设时段、不同保期、不同保险标的(工程项目),设计出不同的保费费率标准,并控制在工程概算之内。保险费的使用分别用于保险与安全生产培训、设置安全设施、制定防范措施、安全监测与查勘、工程事故处理与理赔、安全奖励等诸方面,使工程保险管理工作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了一套三峡工程保险管理模式。
1 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开发的前提条件
利用三峡投资中的工程保险费用,进行科学地、系统地开发,再获取新的效益,奠定了开发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经济基础。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和工程建设者,以及为工程服务的各种经济、技术形式的中介机构,构成了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主体。
1.1 经过调研、考察与论证,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开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巨大综合的三峡建筑市场,提供了保险市场开发契机
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建筑市场开始形成,为开发三峡工程保险市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三峡工程建筑市场有三大特点:其一,三峡工程是一个建筑行业齐全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水电、民用、电子、船舶设备、港建、金属结构、机械加工等十几个建筑行业,在三峡这样一个大市场中竞相争流;其二,三峡工程规模大,工期长,人力、财力信中,从三峡工程效益看,总装机容量1820MW,防洪库容220万立方米,俱属世界之最。高峰人数2.8万人/年,静态工程投资500.9亿元RMB,在这样一个市场中风险因素多,管理很艰巨;其三,技术复杂、施工强度高,是建筑史上罕见。这些都为我们进行三峡风险管理和保险市场开发,创造了坚实的资源条件。从1993年开始,以三峡工程三个时期建设的施工方法为依据,以同期的招标合同为基础,全面规划出三峡工程的保险方案,不失时机地迈出了开发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第一步。
(2)科学分析风险因素,建立起工程保险市场
1996年9月,主管三峡工程保险的副总经理李永安同志亲自参加了三峡工程风险研讨会,对三峡工程风险管理问题,分建设环境、建设规模、工程设计、工程技术、工程施工、工程移民、工程环保、工程投资、工程财务、融资汇率等十个风险因素作了精辟的论述。与会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的风险管理出谋献策。并结合三峡工程论证中的水文、地质、机电、科研、生态、泥沙、技术、施工投资、移民、大坝及电站建筑、通航建筑、水库调度等13个专题,进行了技术、经济、环境、移民等,作了风险分析。以此,建立起风险管理的新理念。共识认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新兴管理学科,它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测和评价,结合三峡工程建设特点,优化组合三峡工程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导致的损失,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目的。
三峡工程建设的风险,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风险集中,三峡枢纽的建设空间聚集在15.28平方公里之内;②风险额大,三峡工程静态投资500.9亿元人民币,动态投资超过千亿元人民币,投资之大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③风险面广,从风险分析可以看出,风险除来自政治、经济方面之外,还来自建设环境、工程技术、工程移民、组织协调、市场管理等方面;④风险周期长,三峡工程建设总工期为17年,分三个时段(期)施工,增加了风险管理难度。
在风险管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三峡总公司将风险管理工作,当作工程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来抓,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开发工程保险市场。把工程保险作为经济的管理手段,达到合理的风险转移的目的;同时,采取预防和控制的方式,来降低风险损失产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3)合理运用保险资金,挖掘保险市场潜力
按照国际惯例,一般用保险费用占GD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小来分析保险市场的潜力。发达国家一般保险费占GDP的10%左右,而我国保险费只占GDP的2.52%(2004年11月中国保险报),存在着很大差距,究其原因在于保险资金的来源不足。我国在建筑行业中开展工程保险业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均因保险资金短缺,迟迟未得到发展。国际工程师协会制定的菲迪克条款中,明确规定,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设备、雇主责任等列为强制性保险项目。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以此为借鉴,利用国家批准的三峡总投资中的保险费用(其保险费用占三峡工程投资的5‰),进行全面规划。集中管理开发工程保险市场,充分利用保险手段,挖掘保险市场潜力,运用经济补偿和风险统筹、转移机制,来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不突破国家审定的工程概算,保障投资的安全,保护全体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
2 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开发的管理办法
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开发中的关键是市场建设。市场建设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体现工程保险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满足对三峡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需求。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在开发三峡工程保险市场中,使工程保险成为整个工程风险管理所必须采取的手段之一,达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目的。经过11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的基本经验就是发挥工程保险优势,规范保险市场管理。
2.1 立足三峡工程建设,全面规划保险方案
三峡工程保险起始于三峡工程第一期工程建设时期(1993-1997年),当时保险市场处于雏形期,一切都在探索中,决定以建安工程保险为主体,全面做好工程保险规划。三峡工程保险方案的规划原则是紧紧将工程保险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形成良性互动。根据三峡工程分三期招标方案,以工程招标合同为基础,规划出三峡工程保险的四大版块:一期工程保险保单(1993-1997年),包括施工准备工程和一期主体工程项目;二期工程保单(1998-2003年);三期工程保单(2004-2009年);机电设备运输、安装保单,包括二期左岸电站14台发电机组及高压电器设备(GIS)、变压器等附属设备。三期右岸电站12台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备等,随三期工程建设进度待定。运营资产保险相应于分项工程逐项竣工和发电机组运营发电,设计专项保单。以保险规划为指导,随着工程建设进度,分期分批设计若干保险合同(协议),采用询价招标方式,选择具有经验丰富、诚信度高、偿付能力强的保险商(保险公司)承保,按工程建设进程,逐项实施。
2.2 引进保险中介机构,制定工程保险策略
从2000年开始,国内保险经纪市场开始出现,一批保险经纪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相继成立。经过前几年学习国际保险经验与结合三峡工程保险的探索,为规范工程保险市场的管理,及时引进保险中介机制,制定三峡的工程保险策略。首先聘请资厉深厚、经验丰富的香港达信(MARSH)保险与风险管理经纪公司,担任三峡总公司的保险顾问,设计三峡工程保险询价文件。第二,利用企业内部技术经济人才,组建咨询服务公司,对工程保险合同签订后,进行保险业务咨询代理,协调工程保险合同各方关系,公正处理保险理赔事宜,理顺工程保险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善了保险管理工作制度。第三,在工程保险项目询价招标中,对于风险度大、保额高的项目,采用共保与再保险的方式来分摊风险。如左岸电站十四台发电机组及其高压电器设备、变压器设备等,运输安装保险金额达80亿元人民币,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主保,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太保)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平保)参加共保,使其优势互补,共担风险。从2003到2004年,两年间共发生较大运输、安装事故五起,理赔金额达526.13万元人民币。同时,按保监委规定,聘请了美国GE环球资产保护服务公司为该项目再保险公司。GE再保公司诚信地履行合同,每年分两次赴三峡工地进行机组安装风险检验,相应提出专题评估报告,并提供国外类似工程项目的风险事故信息和经验教训,对我们预防风险事故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2.3 运用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工程保险管理
首先在保险市场内运用竞争机制,选择最佳保险商,是我们的成功之举,促使管理的规范化。
(1)市场竞争提高保险理念。在风险管理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防范,二是要转移,保险主要解决后者的问题。保险是最经济的管理手段,按照三峡工程概算,三峡建筑安装工程保险费以5‰列支,只要向保险公司交纳2.5亿元的保险费,就等于在银行储备了500亿元的保险费。从风险论证到工程保险的管理理念上,统一了认识.并采用业主单位集中投保方式,争取保费优惠,简化手续,便于统一管理。
(2)分项投保促进规范管理。工程保险初期,采用整个工程投保方法,因工程项目繁多,工程进度、工期各不相同,保险费率标准不一,管理上增加了很大难度。探讨中,由整体投保改为分项目投保,与工程进度相适应,引进三家保险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优势互补,工作逐步走上合同化,管理得到规范。
(3)多方位寻求保险保障。三峡工程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建筑安装工程保险(简称建安工程一切险)以后,逐步将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物资运输设备(包括集装箱和各种船舶)、雇主责任保险等险种,逐项展开。根据市场调查,设计不同保险费率标准,争取保险费的优惠,并采取专项管理办法,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实施,为工程建设创造了多方面的保险保障条件。
(4)科学制定保险工作程序。市场竞聘中引进的几家保险公司,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上不尽相同,甚至存在一定的差异。经过实践,吸取各家之长,补以其短,科学地制定出三峡工程保险的工作程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这种工作程序包括四个阶段:申保签约阶段—立案查勘阶段—索赔理赔阶段—赔付分配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职责界限,执行过程中,秩序井然,管理有条律,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工程保险市场活力。
(5)抓住关键标准化管理。三峡工程保险市场进入到制度化、合同化管理以后,其关键是标准化管理问题,鉴于三峡工程是世界级型工程,规模大、周期长、工种繁多、涉及面广,给工程保险市场标准化管理带来很大难度。经过多年探索,采用两种方法统一管理:一是制定标准规格,工作统筹协调。在严格执行三峡工程保险工作程序时,设定各阶段专用标准格式(包括招标询价文件标准格式以及各工作程序执行的标准格式),统一由三峡总公司资产财务部归口管理,广纳各方面反馈信息,进行协调,统筹安排。二是抓住关键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工程保险中事故赔付标准是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保险合同双方的权益,又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声誉,此应当以重点问题来抓。首先将“保险法”中的\\[直接经济损失\\]概念与工程合同中的预算单价规定结合起来考虑,从定性到定量有了一个客观具体的标准,得到保险合同各方的认可。实践中得到了补充与改进,为工程保险险种的完善提供了可靠依据。
(6)规范求实提高服务质量。工程保险是保障三峡工程建设顺利的手段,为工程服好务,是检验保险服务质量的标准。三峡开发总公司在工程保险上依工程所需,采用求实工作方法,制定相应工作制度与规定,实行规范化管理。从此以后,内部机制改进、安全生产加强、防范意识强化、工程进度保障,为推动三峡工程“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安全”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各保险商为工程服务上,制定各自服务措施,各显其能。人保率先运用“三峡风险管理与工程保险”报刊,经常性的进行保险知识宣传,结合三峡工程的事故分析进行剖解;太保和人保创新各种安全标牌,遍布三峡坝区,以作安全防范警示;平保深入设备制造厂家,调查事故原由,制定理赔方案。在工程出险时,各保险商基本都做到一调查、二访问、三记实、四核准,协助采取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随着规范化管理,各保险商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诚信度得到加强。
3 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
三峡工程以其独具的地位,影响着国内外.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备受业内人士关注,不少水电同行探访与咨询;三峡总公司又将三峡工程保险管理经验,推广到新开发的金沙江工程项目中,在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装机1200MW,年发电量573.5亿KW·h)和向家坝水电站(装机6000MW,年发电量301.3KW·h)项目中运用和改进。十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三峡工程保险的管理经验为三个方面,即科学地工程风险分析、规范地风险管理机制,求是地工程保险管理办法。最近,北京奥运游泳中心和国家体育场工程项目,借鉴了三峡工程风险与保险管理经验,招聘了保险经纪公司,并为游泳中心项目制定了工程保险条款。清江水电开发总公司参考三峡工程保险管理办法,成功的对所辖的隔河岩发电厂和高坝洲发电厂的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备,进行了运营资产保险招标,选择了有实力、有诚信的保险商,收到了初步成效。
当然,我们在总结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开发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时,应找其不足,以利探讨发展新战略。回顾十一年三峡工程保险市场开发中,存在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是如何将工程保险更紧密地融入到工程建设与管理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是要解决工程建设与工程安全预防(含工程保险方案实施)和工程管理与工程保险管理的关系问题。二是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如何考虑建立企业内部的工程保险机制,如成立企业“自保公司”,当前,国内大型企业正待成立自保公司,按笔者所调查的资料看,我国企业中,己成立了200多家自保公司,既解决了工程安全预防措施费用问题,又能实施预警措施。这将是对保险商的一个挑战,我们可以分两步走,笫一步与保险公司联合实行工程保险,第二步条件成熟后,独立进行自保。
展望未来,三峡工程保险市场的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