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作物调减灌时 当作物供水不足时,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过程,以适应逆境生长。这些过程有的可以使作物提前成熟,以避免干旱,有的则能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使植物的持水和吸水能力加强,利于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有的则能调节水分的散失过程,降低水分速率,这些适应与调节过程可使作物的耐旱性增强,从而延缓干旱胁迫的发生,降低胁迫的危害程度。因而,我们针对不同的作物,按照不同的情况,充分利用好作物的生理变化过程,降低灌溉用水量。
2 短期适度水分亏缺 作物经受短期适度水分亏缺后,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一些影响,但在灌水后,其生长过程会加快,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长补偿效应。这种现象在生育前期受到水分胁迫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生长补偿效应使胁迫影响减小,从而减轻缺水对最终产量的影响。许多试验和经验证明,作物在早期浇水对产量的提高并不大。因此短期适度水分亏缺,或早期在确保群体和扩大根系之后应少灌水,可以节约用水,而且产量降低不大。
3 适时有效调控灌溉 某些时期适度水分亏缺可以对作物营养物质的分配起到调解作用,从而实施对个体或群体的有效调控,为高产打下基础。如棉花苗期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控制地上部分的发展,提高根冠比,有利于形成适宜的株型及群体结构。缺水地区应在蹲苗和扩大根系的基础上灌好作物的关键水。
4 针对土壤限额用水 一些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在较宽的含水量范围内都几乎相等,这样保持较低的含水量水平也不会大幅度地降低作物产量。在这样的土壤上实现低定额的非充分灌溉,可以起到明显的节水效果。对养分低的土壤,如水分不太缺乏时,限制产量的是养分,灌溉只能增加蒸腾,而不能增加干物质。因而对此类土壤应增加养分。减少灌水,提高土壤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
5 优化确定灌水方案 利用最优化理论,可以确定一个区域的最适宜水分分配方案,即确定什么时候灌水,灌多少水,以及什么时候应当控制不灌水或少灌水。这样有助于达到水资源供应与作物需水的最佳组合,实现有限水资源的最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