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水利论文
  3. 内容

江西省洪水灾害

洪灾产生,除受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的宏观控制,使暴雨频繁集中等自然地理因素和洪水组合遭遇外,成灾地区、范围,洪水发生频次,灾害损失程度等受防洪能力、效果,生产生活方式等人类活动因素影响亦大。

(一)自然因素

江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纬度偏低,距海也近。夏季盛行西南风和东南风,暖气流开始活跃,长江以南进入梅雨季节。5~6月副高脊线北跃,6月中下旬从北纬20°以南跃到22°~24°,此时大量暖湿空气来自南海或孟加拉湾,输送到江淮一带上空,与北方冷空气相交绥,江西处在副高西、北边缘,正是锋区所在,静止锋平均位置在上海~南昌~桂林一线,其降水带宽度,一般有两个纬距,可在省境大部分范围发生季节性持续降水,俗称”端午水”,几乎每年必至,各河均有出现。4~6月的暴雨过程,一般有6至7次,大暴雨过程可达10天以上,造成全省性大水。

江西五大河同时发生大洪水灾害的年份比较少见,一般是南部大洪水,北部则较小,如1964年;北部大洪水南部则较小,如1955、1973年;有些年份中部大洪水,而南、北部则较小,如1962、1982年。而1998年则五大河同时发生了超历史大洪水。

7月以后多台风。伴随台风而来的狂风暴雨,破坏力极大,又常导致山洪暴发,加重局部灾害。五河尾间及环湖一带,因受长江、鄱阳湖顶托影响,洪水下泄不畅,沿江滨湖圩堤受高水位浸泡,持时很长,少数年份可长达数月,易溃口成灾,并伴生内涝,使灾害叠加。

河道淤塞也是导致洪灾的一个重要原因。赣江的支流梅川、平江,抚河的上游,都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河道被泥沙填塞,行洪能力减弱,一场中雨即涨水,泛滥成灾。

(二)社会因素

受社会因素影响,直接间接,都使洪灾频次增多,损失加大。

(一)破坏植被,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除与土壤性质、山坡坡度、气候寒暑等自然因素有关外,不合理垦殖方式,对森林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乃是人为造成和加剧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严重水土流失区,必使河道淤塞严重,洪灾加剧。

(二)围湖造田,与水争地。湖区各县滨湖农民,争相围垦滩涂,造田种殖。建国后,鄱阳湖湖盆被围控面积已超过1400平方公里,容积减少80亿立方米,使鄱阳湖的调蓄洪水能力大为减弱。

(三)圩堤薄弱,标准偏低。各河中下游两岸圩堤大多堤身单薄,且存隐患,抗洪标准不高,一般10年一遇,重要圩堤也仅能抗30年左右一遇的洪水。建国后经多年培修加固,抗洪能力较前虽大为增强,但总的说,防洪标准仍普遍偏低。

(四)河道设障,影响行洪。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一些地方或部门缺乏全局观念,擅自在河道上兴建违章建筑物,缩小了行洪断面,导致洪水涌高。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工业设施等密度增加,相同程度洪水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这也是洪灾频次、损失程度今大于昔的一个原因。

(三)洪水组成遭遇

江西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赣北洪水频次和灾情均远大于赣南,赣北兼受长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鄱阳湖周围地区近20个县市是洪水频发地带,也是靠圩堤保护的防洪重点地区。

鄱阳湖区各水系洪水集中在4~6月,五河洪峰相互遭遇机会极少,五河与区间入湖最大合成流量常是赣江洪峰与其它各河峰前、峰后来水组成。鄱阳湖对五河入江洪水有较大的调蓄作用。据多年资料统计分析,平均削减五河入江洪峰10000秒立米以上,统计9次入湖来水总量较大的日平均洪峰流量(32700~64600秒立米),湖口相应出流在14800~28800秒立米之间,最大削减入江流量多达36000秒立米,出湖流量只占入湖总流量的32~60%,一般可削减一半。

长江洪水通常发生在7~9月,一般年份江、湖洪水不遭遇。但气候不正常的年份,鄱阳湖水系洪水延迟、长江洪水提前到来,长江、鄱阳湖洪水即行遭遇,江湖洪水相互顶托,导致沿江滨湖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如,1954年和1998年长江全流域大洪水,滨湖地区高水位持续时间分别长达123天和94天,外洪内涝,损失惨重。

江湖间除有相互顶托影响外,江水还有时倒灌入湖。倒灌多发生在五河汛末7~10月,少数年份6、11、12月也有。根据1950~1985年的36年资料统计,除1950、1954、1972、1977四年外,32年都有倒灌,平均每年2~3次,前后历时约16天,倒灌水量约25亿立方米。1991年7月3日至7月19日,倒灌水量108.1亿立方米,最大倒灌流量13700秒立米,均为有记录以来最大值。

(四)历史洪水

江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大主要暴雨区之一,水灾多发,洪涝灾害威胁一直是全省的心腹之患。建国50年来,几乎每年都发生局部洪涝灾害,较大洪涝灾害平均3~5年就发生一次。进入九十年代,除1991年发生大旱,其后连续发生大水,局部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尤其是1998年,全省五大江河和长江九江段、鄱阳湖均发生有记录以来最高洪水位,紧接着1999年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又发生了仅次于1998年的第二高洪水位。

现将各河历史洪水分述如下:

1、赣江:赣江洪水比较频繁,据调查资料,历史上大洪水有1876、1899、1915、1922、1924年,其中1915年是赣江上中游1812年以来的一次特大洪水,吉安站洪峰流量为22500秒立米。峡江站以下以1876年洪水为最大,丰城市石上站洪峰流量22900秒立米。建国后出现较大洪水有1961、1962、1964、1968、1982、1994等年份。上游以1964年最大,赣州站洪峰水位103.29米;中游以1968年最大,吉安流量18800秒立米,水位53.84米;下游以1962年最大,石上站流量20340秒立米,水位32.01米。

2、抚河:建国后出现较大洪水有1953、1968、1969、1982、1989、1998等年份。洪峰流量以1982年最大,李家渡站流量10200秒立米(?⒌袒乖?后推算的洪峰流量),水位32.71米;洪峰水位以1998年最高,李家渡站水位33.08米,流量9800秒立米。

3、信江:建国后出现较大洪水有1955、1973、1989、1992、1995、1998等年份。洪峰流量以1955年最大,梅港站流量13600秒立米,水位28.76米;洪峰水位以1998年最高,梅港站水位29.84米,流量12300秒立米。

4、饶河:饶河的左支乐安河,建国后洪水,上游以1955年为最大;中下游则以1967年最大,虎山站最大流量10100秒立米,水位30.73米;1998年洪水为历史第二位,虎山站最大流量7510秒立米,水位30.32米。

饶河的右支昌江,建国后洪水,以1998年为最大,渡峰坑站最大流量8640秒立米,水位34.27米;1955年洪水为历史第二位,渡峰坑站最大流量7920秒立米,水位33.41米。

5、修河:建国后出现较大洪水有1954、1955、1977、1983、1989、1993、1995、1998等年份。洪峰流量以1955年最大,三?{滩站(原柘林水库坝址以上)流量12100秒立米,永修站水位22.81米;受鄱阳湖高水位顶托影响,1998年永修站最高水位达23.48米,为历史最高。

1977年,修河支流潦河出现了约百年一遇洪水,万家埠站最高水位29.63米,流量8110秒立米。

7、鄱阳湖、长江九江段:建国后出现较大洪水有1954、1983、1995、1996、1998、1999等年份,以1998年水位最高。1998年,鄱阳湖湖口站最高水位为22.59米,长江九江站为23.03米。长江九江站水位超过22米和鄱阳湖湖口站水位超过21米的年份,50年代以来的前40年间均仅出现2次,90年代的后5年间就分别出现3次和4次。高水位频繁发生,进一步加剧了防洪压力。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江西省洪水灾害
https://m.gc5.com/slgc/sllw/1017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