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因地制宜制定防洪排涝预案,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投入,全面有效地落实各项应急措施,配备必要排涝设备,尽快疏通排涝沟河,完善田间排涝工程,加强监测预报,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灌溉工程设施,积极组织抗旱保秋,为全年粮食生产提供强有力水利支撑和保障,本文以下对抗旱排涝及防洪减灾等措施做了较细的介绍。
关健词:排涝抗旱工作措施组织保障防洪减灾
一、工作措施
1、编制完善预案。
各地要坚持科学规划、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快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低洼易涝农田排涝预案,增强排涝工作的针对性与预见性,确保农田一旦出现内涝能快速排除。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的防洪预案,确保防洪抢险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2、加快疏浚沟河
沟河疏浚工作实行省辖市、县f市、区)、乡镇政府分级负责,省辖市负责跨县(市、区)沟河的疏浚,县(市、区)负责跨乡镇沟河的疏浚,乡镇负责跨行政村沟河的疏浚。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沟河疏浚方案,重点解决干、支、斗等沟河的排水问题。要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组织力量,加大投入,限期完成沟河疏治工作任务,使行政区域内沟沟相通、沟河相通,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使已治理农田在除涝标准内排涝畅通、不成灾,未治理农田尽可能减少损失。
3、要加强物资储备供应。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应根据定额标准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资,配备必要的排涝机具、设备,以保证抢险排涝需要。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电力、油料、运输机械等物资供应,实行优惠价格,提供优质服务,保证防洪排涝工作顺利进行。
4、要建立抢险排涝队伍。
排涝任务大的县f市、区)应根据情况建立专门的抢险排涝队伍,明确职责与任务,加强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抢得上、守得住。同时,各级水利部门应派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农田排涝工作。
5、要搞好防洪排涝科学调度。
坚持科学决策、蓄泄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合理实施“拦、分、蓄、滞、排”措施,确保在规定标准内防洪工程安全,平原地区排涝畅通。水利部门要按照已经批准的防洪预案和调度运用计划,联合调度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充分发挥拦蓄作用,科学调控洪水,使洪水安全下泄。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时调度水库、蓄滞洪区等水利工程拦蓄洪水,合理控制河道下泄流量,给平原地区涝水让路,使涝水在最短时间内排出,并尽最大可能减少河滩区农田损失。
6、全力做好抗旱灌溉工作。
各地要抓紧组织修复被损坏的灌溉渠道,恢复输水能力,抢修水利工程设施和机械设备,保证适时灌溉。一旦出现旱情,充分利用水利工程设施,优化调配水源,实施科学灌溉。引黄灌区要按照已报批的用水计划足额引水,远距离送水,努力扩大灌溉和补源面积。大、中型水库要统筹兼顾防洪和抗旱灌溉,科学调度,尽最大努力满足抗旱用水。井灌区要动员群众全力投入抗旱灌溉,扩大灌溉面积。
7、加大防洪排涝应急投入。
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要求,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努力增加对防洪排涝工作的投入。省财政安排防洪排涝应急资金1亿元,主要用于奖补各地在沟河疏浚中发生的油电费、人工费、机械设备租赁费和采购排涝水泵费用等。
二、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低洼易涝区防洪排涝工作的领导,立足于防大洪、排大涝、抗大旱,对防洪排涝抗旱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真正抓紧、抓实、抓细、抓好,坚决打好秋粮夺丰收攻坚战。
2、落实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落实排涝目标管理责任制,将防洪排涝抗旱工作任务分解到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村,落实到田间地块。要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旦有洪涝发生,迅速组织群众和动员社会力量投入防洪排涝,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要建立工作会商机制,制定部门联动工作方案,加强沟通协商,及时通报信息。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严格履行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共同做好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水利部门负责防洪排涝抗旱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本地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气象部门要做好天气预测预报,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信息。农机部门负责组织排涝机械,指导农民搞好排涝机具的调试、检修,做好排涝机具、零配件等物资供应。石油、电力部门要做好油、电调运调度工作,保证防洪排涝抗旱工作需要。通信部门要做好通信设施的检修、管理,保证通信通畅。交通运输部门负责防汛排涝抗旱物资的运输工作,保证抢险物资及时到位。公安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为做好防洪排涝抗旱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大巡查力度,保证工程安全运行。
3、强化监督检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防洪排涝抗旱工作的督导,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省水利厅要派出督导组到各地进行全程监督检查,确保全省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有效推进。
总之,要提高抗旱减灾工作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抗旱工作保障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作为指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按生态规律办事,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真正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关健词:排涝抗旱工作措施组织保障防洪减灾
一、工作措施
1、编制完善预案。
各地要坚持科学规划、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快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低洼易涝农田排涝预案,增强排涝工作的针对性与预见性,确保农田一旦出现内涝能快速排除。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的防洪预案,确保防洪抢险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2、加快疏浚沟河
沟河疏浚工作实行省辖市、县f市、区)、乡镇政府分级负责,省辖市负责跨县(市、区)沟河的疏浚,县(市、区)负责跨乡镇沟河的疏浚,乡镇负责跨行政村沟河的疏浚。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沟河疏浚方案,重点解决干、支、斗等沟河的排水问题。要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组织力量,加大投入,限期完成沟河疏治工作任务,使行政区域内沟沟相通、沟河相通,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使已治理农田在除涝标准内排涝畅通、不成灾,未治理农田尽可能减少损失。
3、要加强物资储备供应。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应根据定额标准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资,配备必要的排涝机具、设备,以保证抢险排涝需要。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电力、油料、运输机械等物资供应,实行优惠价格,提供优质服务,保证防洪排涝工作顺利进行。
4、要建立抢险排涝队伍。
排涝任务大的县f市、区)应根据情况建立专门的抢险排涝队伍,明确职责与任务,加强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抢得上、守得住。同时,各级水利部门应派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农田排涝工作。
5、要搞好防洪排涝科学调度。
坚持科学决策、蓄泄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合理实施“拦、分、蓄、滞、排”措施,确保在规定标准内防洪工程安全,平原地区排涝畅通。水利部门要按照已经批准的防洪预案和调度运用计划,联合调度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充分发挥拦蓄作用,科学调控洪水,使洪水安全下泄。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时调度水库、蓄滞洪区等水利工程拦蓄洪水,合理控制河道下泄流量,给平原地区涝水让路,使涝水在最短时间内排出,并尽最大可能减少河滩区农田损失。
6、全力做好抗旱灌溉工作。
各地要抓紧组织修复被损坏的灌溉渠道,恢复输水能力,抢修水利工程设施和机械设备,保证适时灌溉。一旦出现旱情,充分利用水利工程设施,优化调配水源,实施科学灌溉。引黄灌区要按照已报批的用水计划足额引水,远距离送水,努力扩大灌溉和补源面积。大、中型水库要统筹兼顾防洪和抗旱灌溉,科学调度,尽最大努力满足抗旱用水。井灌区要动员群众全力投入抗旱灌溉,扩大灌溉面积。
7、加大防洪排涝应急投入。
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要求,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努力增加对防洪排涝工作的投入。省财政安排防洪排涝应急资金1亿元,主要用于奖补各地在沟河疏浚中发生的油电费、人工费、机械设备租赁费和采购排涝水泵费用等。
二、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低洼易涝区防洪排涝工作的领导,立足于防大洪、排大涝、抗大旱,对防洪排涝抗旱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真正抓紧、抓实、抓细、抓好,坚决打好秋粮夺丰收攻坚战。
2、落实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落实排涝目标管理责任制,将防洪排涝抗旱工作任务分解到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村,落实到田间地块。要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旦有洪涝发生,迅速组织群众和动员社会力量投入防洪排涝,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要建立工作会商机制,制定部门联动工作方案,加强沟通协商,及时通报信息。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严格履行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共同做好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水利部门负责防洪排涝抗旱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本地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气象部门要做好天气预测预报,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信息。农机部门负责组织排涝机械,指导农民搞好排涝机具的调试、检修,做好排涝机具、零配件等物资供应。石油、电力部门要做好油、电调运调度工作,保证防洪排涝抗旱工作需要。通信部门要做好通信设施的检修、管理,保证通信通畅。交通运输部门负责防汛排涝抗旱物资的运输工作,保证抢险物资及时到位。公安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为做好防洪排涝抗旱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大巡查力度,保证工程安全运行。
3、强化监督检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防洪排涝抗旱工作的督导,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省水利厅要派出督导组到各地进行全程监督检查,确保全省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有效推进。
总之,要提高抗旱减灾工作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抗旱工作保障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作为指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按生态规律办事,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真正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