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的危机。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在发展经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鉴于此,面对干旱缺水的现实情形,如何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缓解供需矛盾是水利科技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干旱缺水 灌溉 农业
一、前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21世纪的中国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压力,水资源很可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稀缺的资源。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在我国的用水结构中,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2008年,我国总用水量为 581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 3601.9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 61.9%。由于有限的水资源供给和激增的水资源需求导致了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同时快速增长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逐渐挤占农业用水。为此,我们必须对农业高效用水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干旱缺水趋势下灌溉农业高效用水措施
1、将水价作为节水激励机制来促使农户主动节水
农户作为灌溉的主体,其行为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水效率的提高。然而传统水意识和用水习惯普遍存在,农户往往缺乏对水资源短缺和农业节水的认识,认为节水是政府部门的事,农业水危机和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尽管政府为提供节水技术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农户缺乏节水的动力。现有的状况是水资源既短缺,灌溉水价格亦低,造成了农户水
资源低效利用。为此,灌区应实行按量收费,让农户参与灌溉管理,促进节约用水。农户可根据自身的种植面积和农作物类型,制定一个合理的灌溉用水量,以“水票”的形式将水权下放给农户,由农户自由安排灌溉水量和时间。如果农户有剩余水量,可以在将来使用,也可以将水票在水市场上转让给其他农户。同时,在考虑农业用水户的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适时适机地提高水价。这样,使农户感觉到节水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从而使农户自觉产生节水的动机。所以,为了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必须深化水价制度改革,把水价作为节水激励机制促使农民自觉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节水方法,以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
2、调整产业结构,削减耗水型农业,采用先进节水技术
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着手,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培育、推广抗旱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品种栽培。同时,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北方应在满足粮食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压缩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杂粮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稻为需水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目前,在各引河灌区内占有相当的种植比例。因此,在灌溉水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这些地方应下大力气压缩水稻的种植面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基本要求下,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并提高其品质,增加饲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蔬菜和名优特产作物的种植比例,错开用水高峰,增加产值,是灌溉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方向。大力压缩高耗水产业,发展节水型工业,限制高耗水以及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和高耗水设备,避免了工业用水挤占农用水的尴尬。从以色列引进、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农业是用水大户,发展节水型农业,研发、引进、消化、推广农业节水先进措施是节水的关键。节水灌溉的特点:(l)可以增产,一般大田可以增产30%一40%,棚菜可增产300%;(2)对地形适应性广,可减少平整土地费用,扩大山区、丘陵、沙漠的种植面积;(3)避免漫灌对土壤的侵蚀破坏、盐渍化、荒漠化。
3、节水技术选型要因地制宜
节水灌溉技术选型应该密切结合当前各地的经济情况确定。在大田粮油棉作物生产中,由于其增产潜力己经达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其产出增量有限,在农田灌溉中不宜选择投资高、技术复杂的高新节水技术,如喷灌、微灌。此外,节水灌溉的技术选型还应该有利于工程的管理。由于节水灌溉工程分布广、规模小,管理难度比较大。为了便于管理,在技术选型上就必须考虑到与目前的生产体制相适应。相反,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域、高效的经济作物区,如蔬菜种植区、名特产品生产基地,由于投入产出效益显著,可以通过农村产业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建立设施农业组织,集中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采用高新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技术、管理可行,而且效益显著。多喷头软管移动式喷灌和铝管半固定式喷灌具有工程投资低、灌溉均匀度高、能控制灌溉水量、灌溉用工较少、灌溉效率高等优点,虽然在某些时候喷灌水的利用率达不到很高,但损失的水量在调节和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上具有一定的作用,是地面灌所不具备的。与管灌和渠道防渗工程相比,喷灌在经济价值较低的粮食作物灌溉中应用时,灌溉能耗大,成本相对较高,在劳动力与水资源不太紧缺的地区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4、充分利用灌区内的降水资源
灌溉水资源一般包括降水、地表水(库水或河水)和地下水。以前,灌区一般注重通过修建灌溉工程尽量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对本地降水的充分利用重视不够。实际上,对一个灌区来说,直接利用降水供给作物用水,是投资省见效快的最好途径。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19万亿立方米,但目前直接为作物利用的效率很低。为了充分利用降水,灌区应在雨季前多用井灌,以便腾空地下水库容,有利于雨季补充地下水;同时,应在田间采取耕作保墒措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等农业措施,尽可能做到作物生长与雨热同步,提高降水利用率。
5、实行节水教育,提高和树立节水意识,科学利用水资源
进行全民节水教育,增强水资源意识,让环保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把教育和宣传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利用宣传媒体,如新闻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专栏板报,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广告信息等宣传工具,深入宣传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口号或一年一度的普及宣传,走走形式,发发传单。另外,建议国家通过补贴推动农业节水工作的迅速发展。在现有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的基础上,对农民采用节水技术实施补贴,使农民在节水行为过程切切实实的受益,实现节水、增产和增效。建议加大中央财政对秸秆还田机具的补贴,加大中央财政对田间节水设施、末级渠系、旱作集雨补灌等小微型水利工程等专项补贴力度,对喷微灌、低压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机具和设备给予补贴。
三、结语
总之,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节水灌溉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在农业灌溉过程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和浪费。为此,我们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对于水资源这种特殊的自然资源来说,其合理配置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只有把政府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用水户民主协商和水市场调节结合起来,综合运行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根据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因地因时制宜,才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安徽水科院等.江淮丘陵区水稻节水技术研究,2001.3.
[2]安徽水科院等.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工程技术与政策管理研究,2005.3.
[3]安徽水科院等.安徽省淮北平原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2003.12.
[关键词] 干旱缺水 灌溉 农业
一、前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21世纪的中国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压力,水资源很可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稀缺的资源。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在我国的用水结构中,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2008年,我国总用水量为 581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 3601.9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 61.9%。由于有限的水资源供给和激增的水资源需求导致了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同时快速增长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逐渐挤占农业用水。为此,我们必须对农业高效用水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干旱缺水趋势下灌溉农业高效用水措施
1、将水价作为节水激励机制来促使农户主动节水
农户作为灌溉的主体,其行为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水效率的提高。然而传统水意识和用水习惯普遍存在,农户往往缺乏对水资源短缺和农业节水的认识,认为节水是政府部门的事,农业水危机和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尽管政府为提供节水技术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农户缺乏节水的动力。现有的状况是水资源既短缺,灌溉水价格亦低,造成了农户水
资源低效利用。为此,灌区应实行按量收费,让农户参与灌溉管理,促进节约用水。农户可根据自身的种植面积和农作物类型,制定一个合理的灌溉用水量,以“水票”的形式将水权下放给农户,由农户自由安排灌溉水量和时间。如果农户有剩余水量,可以在将来使用,也可以将水票在水市场上转让给其他农户。同时,在考虑农业用水户的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适时适机地提高水价。这样,使农户感觉到节水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从而使农户自觉产生节水的动机。所以,为了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必须深化水价制度改革,把水价作为节水激励机制促使农民自觉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节水方法,以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
2、调整产业结构,削减耗水型农业,采用先进节水技术
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着手,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培育、推广抗旱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品种栽培。同时,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北方应在满足粮食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压缩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杂粮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稻为需水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目前,在各引河灌区内占有相当的种植比例。因此,在灌溉水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这些地方应下大力气压缩水稻的种植面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基本要求下,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并提高其品质,增加饲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蔬菜和名优特产作物的种植比例,错开用水高峰,增加产值,是灌溉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方向。大力压缩高耗水产业,发展节水型工业,限制高耗水以及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和高耗水设备,避免了工业用水挤占农用水的尴尬。从以色列引进、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农业是用水大户,发展节水型农业,研发、引进、消化、推广农业节水先进措施是节水的关键。节水灌溉的特点:(l)可以增产,一般大田可以增产30%一40%,棚菜可增产300%;(2)对地形适应性广,可减少平整土地费用,扩大山区、丘陵、沙漠的种植面积;(3)避免漫灌对土壤的侵蚀破坏、盐渍化、荒漠化。
3、节水技术选型要因地制宜
节水灌溉技术选型应该密切结合当前各地的经济情况确定。在大田粮油棉作物生产中,由于其增产潜力己经达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其产出增量有限,在农田灌溉中不宜选择投资高、技术复杂的高新节水技术,如喷灌、微灌。此外,节水灌溉的技术选型还应该有利于工程的管理。由于节水灌溉工程分布广、规模小,管理难度比较大。为了便于管理,在技术选型上就必须考虑到与目前的生产体制相适应。相反,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域、高效的经济作物区,如蔬菜种植区、名特产品生产基地,由于投入产出效益显著,可以通过农村产业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建立设施农业组织,集中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采用高新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技术、管理可行,而且效益显著。多喷头软管移动式喷灌和铝管半固定式喷灌具有工程投资低、灌溉均匀度高、能控制灌溉水量、灌溉用工较少、灌溉效率高等优点,虽然在某些时候喷灌水的利用率达不到很高,但损失的水量在调节和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上具有一定的作用,是地面灌所不具备的。与管灌和渠道防渗工程相比,喷灌在经济价值较低的粮食作物灌溉中应用时,灌溉能耗大,成本相对较高,在劳动力与水资源不太紧缺的地区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4、充分利用灌区内的降水资源
灌溉水资源一般包括降水、地表水(库水或河水)和地下水。以前,灌区一般注重通过修建灌溉工程尽量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对本地降水的充分利用重视不够。实际上,对一个灌区来说,直接利用降水供给作物用水,是投资省见效快的最好途径。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19万亿立方米,但目前直接为作物利用的效率很低。为了充分利用降水,灌区应在雨季前多用井灌,以便腾空地下水库容,有利于雨季补充地下水;同时,应在田间采取耕作保墒措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等农业措施,尽可能做到作物生长与雨热同步,提高降水利用率。
5、实行节水教育,提高和树立节水意识,科学利用水资源
进行全民节水教育,增强水资源意识,让环保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把教育和宣传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利用宣传媒体,如新闻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专栏板报,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广告信息等宣传工具,深入宣传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口号或一年一度的普及宣传,走走形式,发发传单。另外,建议国家通过补贴推动农业节水工作的迅速发展。在现有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的基础上,对农民采用节水技术实施补贴,使农民在节水行为过程切切实实的受益,实现节水、增产和增效。建议加大中央财政对秸秆还田机具的补贴,加大中央财政对田间节水设施、末级渠系、旱作集雨补灌等小微型水利工程等专项补贴力度,对喷微灌、低压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机具和设备给予补贴。
三、结语
总之,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节水灌溉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在农业灌溉过程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和浪费。为此,我们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对于水资源这种特殊的自然资源来说,其合理配置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只有把政府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用水户民主协商和水市场调节结合起来,综合运行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根据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因地因时制宜,才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安徽水科院等.江淮丘陵区水稻节水技术研究,2001.3.
[2]安徽水科院等.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工程技术与政策管理研究,2005.3.
[3]安徽水科院等.安徽省淮北平原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