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水资源的日渐匮乏,节水成为解决缺水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农田灌溉节水是农业发展的未来,也是必须手段,是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基础。节水的过程是利用自然规律、技术改革等条件,将供农业使用的水更多的进入到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减少水的浪费。下面就介绍几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以期为节水灌溉的发展多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实用技术。
关键词:农田灌溉;节约用水
农田灌溉节水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和建设农田的重要基础,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的实现农业机械化,健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使粮食生产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保障粮食的安全,使农民实现增产和增收,从而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率。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存在水资源匮乏的情况,水对农业的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各个生产环节都需要增加土壤的水分,因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现今的首要问题,做好农田灌溉节水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措施,也是当前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在农业生产中做好农田灌溉节水是非常必要的。
1 农田灌溉节水中存在的问题
农田灌溉节水是当前农田灌溉用水中推行的一种灌水方式,但是目前农田灌溉中还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在一些农田灌溉中水资源缺乏有效的保证,使得农田难以获得适当的灌水,一些农民在有水的时候就采取多灌的形式,希望在无水可灌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农田缺少,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多灌会使农田的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些农田由于缺乏输水渠和防渗设备,导致农田灌溉不及时或者渗水不及时,造成农田管理较为粗放和灌水不科学,一些农民灌溉的传统习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并且缺乏相应的行政约束机制,使得过量用水缺乏制约作用,从而造成农田灌溉节水出现相应的问题。
2 完善农田灌溉节水的措施
2.1 强化对农田灌溉节水工作的领导
目前,农田灌溉节水作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在农田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想要做好农田灌溉节水首先应该强化农田灌溉节水工作的领导,转变以往传统的轻节水重生产的理念,要使农民从被动的抗旱转变成主动抗旱和避旱,采取高效用水的方式来进行农田灌溉,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不断的健全农田灌溉的组织机构。并且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来明确责任分工,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以此来有效的推进农田灌溉节水工作。
2.2 科学种田,精耕细作
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科学种田,精耕细作是提高农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许多高产的事例中,有许多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紧跟细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灌溉是农作物高产栽培的措施,只有和农业其他有效的技术措施相互挂钩,达到相辅相承的目的才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我们会发现许多农田虽然采取了一样的灌溉形式,但是他们在施肥或者播期上存在失误,也会导致农田产值受到影响,因此,只有采取科学种田、优越的栽培和灌溉技术才可以有效的发挥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3 改良土壤,抗旱耕作
在农田生产中,采用改良土壤、深耕松土和增施有机肥,可以有效的增大土壤的活跃度,使土壤更加疏松,从而有效的增强雨水入渗的速度和渗水量,避免农田出现水资源流失和土壤水分蒸发的问题。除此之外,保持土壤墒情,提高土壤天然降水的蓄积能力,并且采用覆盖技术来有效的抑制土壤水分散发,使土壤的地温得到有效的调节,从而使水的利用率提高,促进农作物的增产。
2.4 节约用水,推行节水灌溉技术
在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发展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的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其中喷灌是农田灌溉节水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喷灌和地面灌溉相比,可以达到浅浇勤灌,提高土壤的湿度更加适用于农作物的生长,使土壤的田间气候得到有效的调节,并且有利于农作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使农作物增产增收。除此之外,在农田灌溉中应用喷灌技术,可以达到省水、省时和省力的作用,由于喷灌管道一般都埋于地下,所以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应该结合施肥和喷药的方式来达到节水的目的。喷灌对农田的地形、土壤和各种作物的适应能力强,并且对土地的要求也不高,不论是地形复杂的农田,还是对土壤透水性强的农田来说都具有较强的灌溉能力,但是喷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受空气湿度和风力的影响较大,当风速大或者空气湿度低的时候喷灌,就会导致喷灌的喷洒不够均匀,而出现飘移的情况。因此,在农田灌溉的时候,当风速较大的时候,应该停止喷灌,这样才可以不造成水资源浪费,会出现喷洒不均匀的情况,由此可见,在推行节水灌溉技术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农田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花. 浅谈农田灌溉中的节水问题[J]. 甘肃农业,2008,(12)
[2] 吕天群. 浅谈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J]. 科技创新导报,2011,(25).
[3] 孙晓琴. 浅谈节水措施在农田灌溉中的应用推广[J]. 科学之友,2011,(11)
[4] 赵妙姝,孟维彦,赵军民. 农业灌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