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水利论文
  3. 内容

木兰陂水利工程设计特点分析

 摘要:莆田木兰陂是宋朝修建的一座集“排、蓄、引、挡、灌”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为莆田的区域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从水利工程设计和水利史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木兰陂充分结合了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其合理、长远的设计是水利工程史上的典范,为当今的水利建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木兰陂;水利工程设计;因地制宜

前言

莆田地处福建中部沿海,是丘陵与海洋的交接地带,素有“负山阻海”之称。唐宋之际,莆田平原开始成型,迄今成为福建四大平原之一。莆田平原的形成与水利工程的兴建密切相关,特别是木兰陂水利工程,直接改善了莆田平原的沼泽地貌。木兰陂水利工程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城郊乡陂头村的木兰溪上,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是当时福建最大的引水工程,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陂坝之一。

一、木兰陂水利工程的兴修

木兰溪发源于福建德化县戴云山脉,流经永春县、仙游县、莆田县,并与莆田境内的濑溪合流,自西向东横贯莆田中部,最后注入兴化湾。流经莆田的木兰溪水流量大,溪水时常泛滥。而兴化湾的海潮也时常溯溪而上,与溪水相混,“咸淡不分”,使莆田平原深受其害。宋治平年间,在福州长乐人钱四娘首倡在木兰溪上修建大坝,虽未成功,但激励了人们治理水患的决心,为木兰陂兴建奠定基础。

(一)木兰陂的三次营建过程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福州长乐人钱四娘途经莆田,见莆田人民深受木兰溪的水患之苦,心有不忍,于是捐出家产十万缗,立志要在木兰溪上修建大坝。经过细致的勘察,钱四娘将陂址选在溪道上游将军岩,此处溪道较窄,工程较小,但水势汹涌,钱四娘虽花费四年时间建成大坝,却在庆功之时,由于山洪暴发,工程毁于一旦。第二次建陂在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长乐人林丛世听闻同乡钱四娘的英勇事迹,也携家产十万缗来莆田筑陂。林丛世吸取钱四娘失败的教训,顺溪而下,将大坝基址选在水流缓慢的下游温泉口。然而,温泉口处虽溪流缓慢,但靠近兴化湾,海潮汹涌,工程完成不久,又被兴化湾的浪潮所击垮。第三次修陂是在王安石变法时期,此时,全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农田水利建设,政府下诏,请有识之士兴建水利。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应诏来莆田,以续前人未竞之事。李宏在僧人冯智日的帮助下,总结前两次修陂失败的原因,亲自勘测地形,把陂址选在木兰山下,两岸夹峙、水流较缓的地方。他还号召当地富家大姓捐钱七十万缗,并捐私家田地用来开沟导渠。工程前后历时八年才完成,人们称之为木兰陂。

(二)历代木兰陂的修缮情况

木兰陂建成之后,受到洪灾、潮灾的长期侵袭和地质影响,工程部分损坏经常发生。正是人们的不断整修和加固,才能使木兰陂保留至今。宋代较大的修缮有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木兰陂已经是“枕石于渊,石微礎则址脱;决水于沟,水暴涨则岸颓”,可见,此时坝基已有松动,如不加以修缮,可能会尽废前功。当时的兴化知军詹时升,结合本军实际,为免劳民伤财,利用木兰陂建成后赐于十四家“陂田”的积蓄作为修建资金。人们将其称为“陂田制”,这一制度保障了木兰陂的修缮工作。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木兰溪河道偏移,由东北方向流去,知府冯元肃进行了修理。元代皇庆元年(1312年),北岸万金陡门的开通,将溪水引入北洋平原,灌溉木兰溪北岸的田地,使工程的效用进一步体现出来。至正年间(1341-1368年),木兰陂陂柱石倾斜,重修后将陂门数减至29孔,并以木板为闸门。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木兰陂导流堤坏,重修后,改木板闸门为石板闸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3年),木兰陂又一次重修。清康熙十九年(1689年),大水冲坏陂门28个,历时2年才修缮完工。清乾隆二年(1737年),陂门与回澜桥都被大水损坏,民户出钱重修。[1]新中国建立后,莆田人民政府也时常关注木兰陂的工程状况,并成立专门的水利机构加以管理。现今的木兰陂不仅是水利工程的代表,其设计概念也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二、木兰陂水利工程的设计特点

木兰陂在水利工程设计上体现了高超的科技水平,其在“科学治水上与都江堰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堪称南方的‘都江堰’”。[2]

(一)工程的组成

木兰陂水利工程由枢纽工程、沟渠工程、堤防工程三部分组成,此种设计具有排水、蓄水、引水、挡水、灌溉的综合性功能。整个工程设计精巧,结构复杂,难度巨大,具备相当先进的水利技术水平。陂首枢纽设计上包括拦河坝、冲沙闸、进水闸、导流堤四个部分,这是充分考虑木兰溪水的流量特征,结合拦堵与疏通,以顺应水势,降低水流对工程的冲刷力度。渠系工程设计分为南洋渠系和北洋渠系,南洋渠系由南进水闸回澜桥引水而出,分为大沟7条,小沟105条,灌溉南洋平原。北洋渠系由元代建于木兰溪北岸的北进水闸万金陡门引出,并与延寿溪相通,灌溉北洋平原。堤防工程原是唐代起便开始兴建的捍海堤坝,经后人不断翻修,成为木兰陂工程的一部分。木兰陂的整体工程设计,环环相扣,相互补充,是莆田水利史上的创举,取代传统功能较为单一的水塘,使莆田平原的开发速度大大提高。

(二)“陂田制”的设立

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一家一户很难支撑大型水利工程的资金和劳力需求,而且,水利工程并不只是一家一户受益,人们在经费问题上多有冲突,时常导致工程流产或者质量不高。因此,资金是水利工程设计者必需考虑的问题,它决定了工程的质量、规模和成败。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极力推行农田水利法,对各地水利事业极其关注。据研究,当时的水利资金来源主要有摊派于民、政府拨款和鼓励富民出资三种,其中富民出资这种义举十分少见,在熙丰水利建设中作用不大。[3]而木兰陂则不同,木兰陂工程历经三次修建,前后历时近二十年,所耗缗钱近百万,其资金却是由主持者自行筹给,特别是第三次建陂,莆田十四家大姓承担了主要的工程资金,此后的修缮资金也是由“陂田制”作为保障。“陂田制”是木兰陂建成后,政府为嘉奖李宏和莆田十四家大姓的功劳,特赐四百余亩地,永不科税,李宏等人考虑到木兰陂日后的修缮问题,请将不科田产量的三分之一设立为木兰陂修理的资金,由十四家大姓世代管理。这体现了木兰陂的修建者不仅在设计上的高瞻远瞩,因地制宜,还充分考虑了水利工程后期的管理和修缮问题,宋代以后,木兰陂虽时有损坏,但都得到及时的修理。“陂田制”是民间自行管理维护木兰陂水利工程的保障,是水利工程设计史上的开创之举。

(三)民建民管的管理制度设计

由于水利工程结构复杂,兴建时间长,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历来大型水利设施一般由各级政府或地方大族的主持,他们有一定的权力,可以号召甚至强制性的组织人民兴建水利。然而,福建一带开发较晚,远离中原,杜佑的《通典》评论:“闽越遐阴,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4]莆田更是处于福建沿海,宋时虽设立兴化军,但地域面积较小,多山少地,不是重要的产粮区,因此不为朝廷所重视,政府不可能耗费巨大财物来兴建类似木兰陂一样的大型工程。所以,钱四娘的开创之举鼓舞了莆田人民自建水利工程的信心,人们也将钱四娘等人视为神灵,永受香火朝拜。工程建好后,设立“陂司”、“陂主”制,以十四家大姓为“陂司”,专职管理木兰陂的修缮事务,以李宏及其后代为陂主,掌管祭祀典礼。这些制度设计,不仅保障了木兰陂的日常运行和修葺活动,也传承了木兰陂功臣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木兰陂水利工程设计的启示

木兰陂水利工程迄今已近千年,仍然发挥着防洪、灌溉、挡潮的功能。1988年,木兰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获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4年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5]。可以看出,木兰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遗产,其工程设计意识对现代水利设计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水利工程设计要因地制宜

莆田平原是由盐沼之地发展而来的,地势低平,是河水和潮水的泛滥区,[6]在木兰陂建立之前,莆田平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水塘,这些水塘虽然有储水灌溉的作用,但莆田处于季风气候区,降雨季节差异大,时常遭受台风或干旱的影响,因而,简单的水塘并不能很好地抵御这些灾害。这就需要建立大型的具备拦洪、挡潮,开沟渠、挖池塘和围垦造田于一体的工程设施。因此,木兰陂的兴建者们,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在木兰溪上修筑大坝,控制流速和水量。于南北两岸开沟渠导水而出,既可以缓解主干的压力,也可以将水源引向周边的田地。结合地势因素,将低地开挖为沟渠、水塘,并把土填在高地而成为耕田,从而使“咸淡不分”的沼泽地成为可用之田,而沟渠、水塘也可用于渔业生产。这样,就综合性地治理了盐沼地的生产问题。

(二)水利工程设计要注重民众参与

水利关乎民生,只有提高民众的参与度,才能完成一个大型工程的兴建与修缮。从木兰陂三次兴建过程看,钱四娘、林从世本非莆籍人,却有一腔热血,不惜散尽家财,甚至是生命为莆田兴建水利,其精神深深影响着莆田人民对水利事业的看法。此后,李宏和莆田十四家大族量力而行,大量捐钱捐田,保障工程资金的供应。以僧人冯智日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参与水利技术的研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从而,形成了义士带头,乡绅推动,民众积极参与的强大力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这才是木兰陂得以建成的内存动力。

(三)水利工程设计要有发展的意识

木兰陂建成后,人们设计了一系列制度加以管理。设立“陂司制”,专门管理木兰陂工程修缮,设立“陂主”专门管理祭祀的庙宇,设立了“陂田制”作为管理的资金。这些制度既保障了木兰陂水利功能的实施,又延伸出了独特的木兰陂文化,成为木兰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时至今日,文化遗产不仅体现在对历史的纪念,也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产生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旅游业上。因此,木兰陂的工程建筑和文化特色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木兰春涨”自古便被列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郭沫若曾提词:“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以称颂木兰陂及建立者们。但是,木兰陂所在的陂头村,在宣传木兰陂文化上,仍是略显不足,应该将乡村旅游的概念范畴从单纯的对乡村景观的关注“拓展至乡村全域以及乡村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对旅游者的旅游价值实现、乡土文化传承、旅游地个性塑造以及旅游群体细分的意义营造”。[7]从而打造陂头村以木兰陂为代表的旅游品牌和文化特色。

结语

木兰陂的整体工程设计,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的合理性不仅改善了莆田平原的低洼地貌,推动了莆田的区域开发,而且为后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提供宝贵的经验。现今木兰陂景区仍保留着原始的遗迹,这是莆田人民的骄傲,而景区周围的开发与保护也需要政府与人民的大力关注,以进一步发挥木兰陂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林举国.木兰陂水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40-45

[2]林文忠.浅淡木兰陂水利工程保护与利用[J].水利科技,2013(4):21-22

[3]马玉臣.论熙丰农田水利建设的劳力与资金问题[J].中国农史,2005(2):59-66

[4](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22

[5]林晓玲.千年古堰文脉传承[N].湄洲日报,2014-10-22

[6]林汀水.从地学观点看莆田平原的围垦[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1):49-59

[7]赵智慧,王真慧.绍兴旅游口号设计研究——以绍兴旅游品牌构建为视角[J].设计,2017(12):136-137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木兰陂水利工程设计特点分析
https://m.gc5.com/slgc/sllw/1039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