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促进了电力工程和水利工程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实现了对水利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始实施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水利工程的开发和利用。虽然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了人民群众的一些要求,但是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可持续战略发展的实施。因此,在工程开始初期即能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有效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期获得较高的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 当前水利设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1.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首先是要维持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量,这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条件。生态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河流输沙排盐需水量、湖泊洼地生态环境需水量。
2.水资源承载力问题。一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需要一定的水量,例如渗入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排沙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除淤的水、排盐碱的水、湖泊洼地的水量等等,一定要保留维持其基本平衡的水量。
3、水文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是结合水利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天然河流结构和水文特征做出改变,对施工的过程,在天然河流的基础上,建设水利工程,会对水文环境造成影响
4.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生态大面积恶化,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5.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这类影响一般可以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加强管理等多种手段可以避免、减轻、或通过自然因素自身的调整又可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
二. 农业水利怎样向生态水利发展
生态水利是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实现形式。生态水利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保护、修复水生态环境,把水利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内容,增强水体纳污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实现农业水利向生态水利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作出不懈的努力。
1.要把水利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水利建设规划。政府是生态环境的代言人。在做水利规划时,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水利生态环境建设,把改善水利生态环境、构建人与水利和谐纳入水利规划,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的目的。
2.结合生态环境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遵循工程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对人类、自热、工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分析、研究和处理,把水利工程的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双赢的局面。水利工程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思想,结合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遵循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结合的原则,实现单一的施工管理到生态环境、施工和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才能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要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加大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统筹考虑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关系,特别是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4.大力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和效率为重点,调整经济布局,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活动,大力宣传和倡导节水可以减少污水排放、节水就是治污、节水就是保护水利生态环境的理念。
总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水污染问题、水环境问题,把水污染治理好,把水生态环境保护好,考虑周密、科学计算、科学管理、按自然规律办事,一定可以把正面影响发挥到最大,把负面影响压缩到最小。从而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