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水利论文
  3. 内容

《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农田水利学》是研究农田中灌溉、排水等水利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1]。在该门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大多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点的定义、公式的推导(如彭曼法计算作物需水量)等展开全篇讲述,而学生则是在下面被动的接收。然而,由于该课程存在着内容抽象、理论计算公式繁琐、图示复杂等特点。无形中增大了学生听课的难度,导致许多人失去学习该门课程的信心。通过对2007~2012级这5届的学生进行调研,内容包括考试成绩、相关概念的理解程度、设计方法的研究等等。数据结果显示,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大多对这门课程涉及的概念非常模糊。要想改善这种情况,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提出了以改变讲课方式为主,并增加视频教学和项目设计环节的教学模式。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引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1.授课方式的改变 

  1.1引导式教学法的提出 

  教师的讲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通过分析该门课程的特点,教师的授课方式,可以采用引导式教学法[2]。即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具体的实施步骤为:(1)在讲授一个知识点之前,先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其进行思考。比如,讲灌溉水源这个章节的时候,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灌溉水源的主要类型是什么?对水质有什么要求?……(2)待学生把这些问题充分思考以后,搜集学生的答案。(3)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讲述。这样的讲课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被动的听课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学生的引导还体现在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单一地抓住教材不放,是无法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可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给他们推荐一些与该门课程有关的书籍,如《农田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农田水利与泵站工程》等,让他们课后进行阅读。这样能够做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自觉读书与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能得到全面提高。 

  1.2 类比教学的引入 

  类比教学法是理科教学当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属于演绎推理的范畴。应用该方法,引导学生对比特性相似的事物,发现并归纳出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而达到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类比的方法,还能经常获得一些新的见解。所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类比发现特点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类比,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他们掌握应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的能力,既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应该针对相应的知识点,采用类比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公式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力争做到讲课时能够深入浅出。例如,在讲到堰塘供水量估算的知识点时,针对复蓄次数发的理解,可以分别对平均年、中等干旱年、大旱年这3个年份的重复蓄满次数,与《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关于一天每个阶段(早上、中午、晚上)的生活自来水用水量或者是污水排水量的定义进行类比。而后者,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情,因此印象格外深刻,加之与适当的联想,便能够将二者的相似或不同之处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比的方式达到深刻理解该知识点的目的。 

2.视频教学方式 

  视频教学方式属于形象性教学的一种,即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形象性教学大多还停留在投影仪设备的使用(主要是指PPT)上,视频教学应用相对较少。然而,视频教学,却是在形象性教学中,最能够直观的将试验的真实性展现给学生的。所以,它在教学中,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程的教材上涉及到了许多的工程图示。而学生的具体情况,大多还未有过实地参观实习的经历,因此,看到这些视图的时候,只能靠想象。而许多复杂的工程图,对他们来说,是难以在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因此,要让他们看懂这些图示,必须让他们结合实物来进行对比。而该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在课堂上播放相关教学视频来完成。[3]例如,在讲到节制闸、泄水闸以及渡槽这些概念的时候,通过多媒体,先让学生对图示有一个映像,而后再播放相关的视频,让他们对实物产生一个鲜明的形象。最后,再看书上的图示,那么他们就能对整个系统的原理,掌握得非常透彻。 

3.项目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属于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范畴,它是使学生熟知该门课程知识的最系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通过这种有组织的体系化的操作,学生就能高效而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对于知识点的牢固掌握,最有效的途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所以,在授课中展开一些小的项目课程设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4]。该环节的进行,可以分为几个步骤:(1)讲完某个知识点后,如渠道设计流量计算,可以给学生命一个题目,并定义净流量(Q)、土壤渗水系数(A)、渗水指数(m)等参数,让他们进行简单的设计。(2)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分工(如渠系水利、灌溉水利、田间水利等)。通过对查阅相关文献、相互交流等设计过程的参与,学生们从参数选择、计算、绘图等各个环节都能够亲自动手、亲身感受。这样的方式,即增强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在实践中,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 

4.教学案例分析 

  现以本校2012级水利专业的某两个班级为例,进行一学期的该课程教学方案对比试验。将两个班级划分为I班和II班,每个班均有25个学生。其中,对I班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述这门课程。而对II班的学生,采用上述内容1~3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参考依据,在实施方法I和方法II的测试结果中,90~100分数段,I班为4%,II班为8%;80~90分数段,I班为7%,II班为13%;70~80分数段,I班为23%,II班为30%;60~70分数段,I班为36%,II班为42%。由此可见,在完善教学方案之后,学生的的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也就是说,上述方法的采用,对于《农田水利学》这门课程而言,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5.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农田水利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指出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方案,即从改变讲课模式、引入视频教学以及项目课程设计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可靠的教学模式。最后,通过一个教学案例可知,这3个方案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为后续教学方法的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https://m.gc5.com/slgc/sllw/10405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