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工程建设一方面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利益,一方面对于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胁迫。人们在反思中提出如何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问题,并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补偿 2013-03-10
-
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近来讨论的热点问题,学者和公众对于大坝建设对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影响“存在性”基本认可,但对影响“程度”认知相差甚远 2013-03-10
-
“中国-加拿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合作示范项目”是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审批列项的带有科技合作的示范项目,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2000年12月甘肃省确定了定西县复兴流域、临泽县平川荒漠绿洲过渡区为项目的示范区域 2013-03-10
-
渭南是陕西省防汛的重点地区之一,洪水灾害频繁发生。本文分析了渭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面临的防汛形势,提出了降低潼关高程、加大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以便用来指导防洪保安工作 2013-03-10
-
水库防汛是防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抵御洪涝灾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水库一旦失事,将会给下游造淹没区造成成毁灭性灾害。 2013-03-10
-
过去的抗旱工作,基本上是单一的满足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减少农业生产损失。抗旱服务也单纯的围绕水源工程建设及抗旱机械的维修和营销去开展 2013-03-10
-
在缺水地区,滴灌是节约用水的最有效途径,但其成本对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户来说难以承受。通过以下方法可使滴灌成本降低90%:(1)使滴灌管道可以移动,这样每条滴管可灌到10行而不是1行。 2013-03-10
-
今年入夏以来,由于气候异常,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嫩江和松花江、闽江等地区相继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军民团结奋战,取得了抗洪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2013-03-10
-
中国是一个洪涝灾害严重而频繁的国家。自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大约100年间,洪涝灾害达到最为严重的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年间,投入了巨大资金和人力,兴建了空前规模的防洪工程 2013-03-10
-
2003年初,水利部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明确提出,我国的“防洪要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这种转变为探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之路明确了方向 2013-03-10
-
摘要20世纪初叶以来,迅速发展的工程技术带来防洪的新形势和新观念。在与洪水作斗争的进程中,尽管调控洪水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洪水灾害的损失仍不断增长 2013-03-10
-
提要无论是工程措施还是非工程措施对防御洪水、减轻灾害都是必须的。但是,任何手段不可能完全中止洪水灾害,人类可以企及的目标应定位于减轻水灾风险 2013-03-10
-
水的灾害从来不能单纯归因于自然水的危害,不能简单称之为自然灾害。其实水是一切生物必须的生命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既离不开水的养育,又难于避开大水的侵害 2013-03-10
-
本文在近年来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洪涝灾害造成损失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损失定量评估所需的合理空间尺度分析、研究了分别适合于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经济资料空间展布方法和基于GIS的社会经济空间数据库 2013-03-10
-
我国是洪涝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特别是最近十年,洪涝灾害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1998年长江及松花江大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1999年也超过2000亿元 2013-03-10
-
河流两岸天然的、覆盖着植被或裸露的、渗水性能良好的土地由于建设城市而被不渗水的砖石、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沥青路面等各种透水性能很差甚至根本不透水的地面所覆盖 2013-03-10
-
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与资产不断增加,即使发生同等规模的洪水,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是防洪减灾的主要目标 2013-03-10
-
以电视为主体的媒体对洪水以及防洪抢险的场面都进行了大量而生动的报导。民众为洪水的残酷而震惊,也为数百万军民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所感动 2013-03-10
-
长江、松花江大水,持续了50余天,电视里不断地播放一幕幕军民英勇抗洪的感人场面,全国人民的视线都集中到了抗洪第一线 2013-03-10
-
进入90年代以来,从南到北,我国的大江大河都变得十分不安分。91年、94年、96年都连续发生大水,造成十分严重的灾害。 201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