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武汉市中山公园地处繁华的汉口商业中心区内,用地面积32.7公顷,公园周边已形成以武汉广场、武汉世界贸易大厦,万松园商业街组成的市级商业中心;以武汉展览中心、市体育场、新世界购物中心、两家医院组成的会展、体育和医疗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群。区位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为全国百座名园之一。
为了改善城市中心区的环境面貌和提升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水平,增强城市活力,使公园更贴近广大市民,建设开放式的中山公园势在必行。根据广大市民群众的建议和要求,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按照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部署,决定对中山公园及周边地区进行改建,并委托编制《中山公园改建规划》。
一、规划构思
1、保持公园的生物种群总量和自然形态,突出其生态特色。
2、传承历史文化遗存和园林特色,丰富公园景点,提高绿化品质。
3、适应城市公园开敞式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
4、满足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建设工程的实效性以及兼顾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
5、将一个封闭的城市中心区公园建成集园林与开敞空间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园。
二、空间布局
改建规划贯彻“传统-现代相结合”的原则,着重从区域环境进行整体布局,调整功能分区、丰富景点,突出水文化和桥文化特色,努力达到“更绿、更美、更贴近人民群众”的总体目标。公园一期规划用地面积为32.84公顷,二期用地面积增至40.1公顷。
1、明确分区,强化各园区的文化特色
在原公园已形成的园林风格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将公园划分为三大区:南区、中区、北区,分别为园林景观区、人文景观区和林荫游乐区;加强各区之间的交通游线联系,丰富并突出各区的景观特色。
2、丰富公园景观,形成十二大景点
规划注重对公园自然、人文景观的挖掘,在完善现有设施的同时,围绕公园的水、桥文化特色,修缮、新建景桥28座;贯通水系,净化水体,丰富水上活动,形成贯穿全国南北的水道,游船可自由通行;丰富公园景观,保留并新增受降蜡像馆、四顾春色,茹冰望雪、滨湖组雕等十二处景观“靓点”。
三、创新与特色
1、整体设计,改善地区综合环境
立足开放式公园的定位,从公园内部功能设置、环境规划到周边环境协调,从地下管线到地上植被和设施系统构思设计,实现公园与城市综合功能、空间景观、交通组织、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保护历史与创新环境相结合
改建规划在妥善保护众多历史遗存的基础上,注重对公园自然人文景观特色的挖掘并赋予新的含义,在完善道路、市政系统的同时,环境设计的内容覆盖到公园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环节。
3、突出展露公园的自然与人文特色
对园内留春湖实施截污清淤工程,建造景桥,展现公园的水文化、桥文化特色;发掘受降堂(全国首家蜡像纪念馆)、张公亭(纪念湖广总督张之洞)、迎晖亭等丰厚文化底蕴,以十二大景点为载体,将公园建成自然人化与精神物化的结晶。
4、规划设计与实施紧密结合
将公园改建工作归纳为以拆迁、贯通、碧水、亮化及音响、设施及景点、管理服务为主体的六类建设工程,确定改建责任部门和实施步骤,并进行了投资估算,增强规划的操作性。
5、规划布局适应公园的开放式经营管理
(1)理顺并分级设置公园内外道路交通系统:增加出入口,方便市民出入;拓宽公园内主干道,理顺游览线路;建成环湖通道;改善入园停车问题;优化道路和硬质地面铺装。
(2)公共设施配套:着力提升中山公罗游、憩、食、购等综合旅游服务功能,规划综合布局安排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为整体提升公园各项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提供指导依据。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原用地面积:32.7公顷
2、规划用地面积:一期用地面积32.84公顷
二期用地面积40.7公顷
3、规划总建筑面积:7670平方米(含地下建筑4000平方米)
其中:商业服务面积:3000平方米,餐饮服务面积:3000平方米,
管理用房:1170平方米,其他:500平方米。
4、建筑容积率:0.03
5、绿化覆盖论:91%(绿化用地18公顷,水面面积6公顷)
6、建筑密度:0.8%
7、地面(露天)停车位60个(另:非机动车位500个)
五、实施效果
武汉市中山公园改建规划经批准后,2001年1月改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按照规划,公园用地得到扩大并预留了远期发展用地;拆除各类建筑6970平方米,公园临街开敞面长度由50米增至200余米,公园绿化用地面积增加1.8公顷;截流击边49个污水排放口,清除淤泥、疏浚水道,留春湖水质得到彻底改善;完善了步行交通系统;打通公园东西两侧至万松园路及新华路的出入口,合理组织内部交通,增设机动车位60个及一定规模的非机动车场。
改建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功能分区:前区为园林景观区,中区为人文景观区,后区为林荫游乐区。
2001年10月1日,改建后的中山公园正式开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内涵丰厚、设施完善、景点众多的城市“客厅”,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受到各方面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