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起止时间:1996.3-1998.8
项目参加人员:
项目负责人:贾建中、张健
主要参加人:刘冬梅等
龙门石窟开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之际,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位于洛阳市南部伊河两岸的峭壁上,南北延绵约1KM。东、西两山现存大小窟龛2100余个,造像10万余尊,题记、刻记、刻石2700余块。石窟内的历代造像、石刻、绘画、书法、装饰、图案等所表现的佛教、民俗、建筑、雕塑、音乐、绘画、医药和文化交流等内容,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社会风貌和科技水平,在我国石窟中独具风格,在亚洲石窟艺术群中享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一座宏伟瑰丽的艺术宝库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经历了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沧桑,龙门石窟受到了来自生产、生活和自然因素方面的损坏,以公路与铁路交通、采石放炮等人为造成的震动和环境污染最为严重。
龙门石窟区规划范围包括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15.27KM2。规划成果包括龙门石窟区总体规划、龙门石窟中心区详细规划、基础资料汇编和规划图纸等四个部分。
总体规划的目标是在保护历史文物本体及其所处自然山水环境的基础上,将龙门石窟区建设成为文物保存完好、自然环境协调、可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石窟艺术研究展示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风景游览胜地。
总体规划重点增设了绝对保护区和地下安全保护区,调整了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并确定相应的保护内容、保护原则和措施。为了保持伊阙景观风貌,实现东、西山石窟的封闭游览统一管理,划定石窟绝对保护区,面积约0.96KM2,为了防止产生新的破坏,将重点保护区范围由原来的3.31KM2(1963年划定)调整为3.54KM2,将建设控制地带由10.42KM2(1983年划定)调整为11.73KM2;增加地下安全保护区,面积约10KM2,以防止开采地下水源和煤矿等对石窟产生损坏。从而形成纵横交织的综合保护体系,纵向是地下与地上空间的立体保护体系,横向是由石窟中心向外的三层保护圈。规划还对龙门石窟区外围“卫星窟”提出保护规划要求。
在对石窟区内用地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石窟区内居民点的人口与用地控制规模、建筑用地发展方向、建筑层高限定等控制要求;配合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规划提出逐步将焦枝铁路、洛伊公路等过境交通移出石窟区,拆除龙门公路大桥,将现状铁路桥改为村镇间公路交通桥,采取限期拆除与改变使用性质等方面,清理区内现状企事业单位;拆除现状龙宫游乐城和环幕电影宫等违章建筑;规划要求加强对伊河上游的排污治理,在石窟伊河两岸建设景观林带。
石窟中心区详细规划范围包括绝对保护区的全部和部分重点保护区用地,目的是保持石窟景观空间的连续性,保证石窟游览序列的完整性,改善石窟展示、接待、研究和游览服务条件。规划将石窟中心区划分为西山北入口区、西山石窟区、西山南入口区、东山石窟区和伊河景观区等五个功能区,分别提出各区的规划构思和规划要点。
石窟中心区详细规划,以防止“人工化”倾向,创造石窟景观环境为重点,合理拓展游览用地,完善空间系统,实施东西山统一管理,完善各类游览服务设施,烘托石窟主体景观,合理安排渡口、停车、管理、陈列、休息、观赏、导游等服务场所和小品设施。整理窟顶和佛前路的植物,清除区内违章建筑物或构筑物,丰富历史文化遗址气氛。
西山石窟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