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园林论文
  3. 内容

景观植物配置的程序和步骤

 一、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是进行植物配置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进行实地踏勘,并收集有关资料:

    一是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气温、光照、降雨量、季风风向、水文、地质土壤(酸碱性、地下水位)等。
    二是所处地区的地带性植物分布情况调研,这是合理选择和配置植物的基础,是实现适地适树原则的有效途径。
    三是绿地内环境调研,主要有湖泊、河流、水渠分布状况,各处地形标高和走向等。
    四是绿地周围环境调研,主要包括建筑物、道路、车流量和人流量等。
    五是绿地及其周围环境污染情况调研,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六是掌握项目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弄清绿地的性质和服务对象等。
    七是绿地及其周围景观资源分析,主要包括古树、名木的遗留和保护,及其与新配置植物的关系等。
    八是绿地环境的发展趋势,如绿地今后可能的改变、发展或问题等。

二、明确植物配置主题和立意

    在对绿地进行现状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绿地总体规划思想和原则,提出植物配置的主题和立意,这足植物配置的灵魂之所在。但应避免牵强附会的做法,植物配置更多的应是强凋功能需求,强调自然和协调。

三、植物种类选择

    这是建立在对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

    植物种类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绿地的立地条件,不宜大规模地实施客土栽培,而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种类。要加大乡土植物的应用力度,为绿地建成后的养护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植物配置模式的确定

    植物配置模式的确定主要考虑植物之问的关系、绿地景观需要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等因素。乔木、灌木、藤本、地被、草坪、花卉等,合理搭配和使用,并根据和参照地带性植物分布特点,确定以上各类植物的合理比例,以及落叶和常绿合理比例、布置方式和栽培方式等。

五、配置效果的评价与完善

    此项工作可以贯穿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和建成后长期养护管理的全过程。在施工前的阶段性评价中,主要依据植物的习性,对植物配置模式的今后趋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评价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而对于绿地建成后的植物配置效果的评价,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植物能否正常生长和发育,植物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植物之间能否和谐相处,一段时间(如栽植5年或10年)以后植物景观是否如当初设计所希望的效果,有无不良生长和不良景观倾向等,这些都是进行植物配置长效评价应该要考虑的问题。

植物配置效果的完善,足建立在植物配置效果评价基础上的。在施工前阶段性评价中,可以通过专家评审等方式,找出配置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完善。而对于绿地建成以后的完善,则需要通过长期跟踪、调查和分析,逐步进行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景观植物配置的程序和步骤
https://m.gc5.com/ylgc/ghsj/1024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