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园林论文
  3. 内容

探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探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以“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公园”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公园白纸坊桥到广安门桥段的实际现场调查,从总体规划、形式构成、景观尺度与体量、空间场所与容量、视觉动线设计、景点营造、主题文化表现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若干理念,论证了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以空间、功能、生态、文化为基本设计原则的大地文化载体的观点。 
关键词:滨水绿道、空间场所、视觉动线、文化主题
  “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北起木樨地,南到永定门,全长9.3公里,途经西护城河、南护城河以及一段永定河引水渠,沿途周边汇集了北京众多历史文化遗存,是北京市建城的肇始之地。改造建设滨水绿道,主要目的是方便市民休闲健身。滨水绿道打造两条城市慢行线,一条是步行道,在原有的巡河路基础上改建;另一条是自行车道,在河堤上建设。同时,在河坡上建设二级平台,连接河堤与沿河路,方便市民上下、进出。原本各自独立的桥区空间也将打通。道路以外,休闲配套设施也必不可少。沿河建设19处观景平台,同时河道两岸还会增设座椅、垃圾箱、卫生间等休闲设施,以及书吧、咖啡吧等类型的休闲场所,尽可能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沿着30米宽的河道,种植了油松、银杏等大规格乔木,以及碧桃、榆叶梅等花灌木,根据每段河道的特点,最终形成“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景观效果。本文试图以实际考察白纸坊桥到广安门桥段绿道公园为基础来探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一、总体规划 
  从白纸坊桥到广安门桥段滨水绿道公园处于二环主路和滨河之间,宽约30米,长约1000米,滨河常水位平面和绿带河堤平面高差约10米,原有高大乔灌木覆盖率30%-—50%。每段绿带端头和原有城市道路连接,形成微型出入口广场景观,绿道中间重要景点处和二环路地下通道联系形成通路,增强了服务半径的有效性和游客动线便捷性。30米宽的空间,纵向布置了3条游览路线,一条是亲水路线,宽1.2米,在坡道近水端修建,离水面高差约2米,与上方河堤绿道主游览区每隔100-200米范围依靠阶梯连接;第二条路线在绿带中间,略靠近滨河一侧,与环路一侧尽可能留有隔离空间,路宽2.5米,属于游览主线;第三条游览路线属于辅助动线,与主线及景点区空间广场形成开合之势,增强游览视线的变化。本路段设计主题取自该区域的金都文化,沿途小品建筑及装饰图案围绕金文化取材;设置中心景点“铜阙微澜”,以及沿途景点“桃花坞”、“枣林居”,其间每隔100-200米点缀小品、亭廊、平台,增加玩赏内容的多变性。在整体地形处理上,河堤上采用适合的微地形变化,增强空间层次、丰富游览视线的灵动感。 
二、形式构成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立足写意,有法无式,表现园林所有者的个人情怀,在形式构图上以自由曲线为骨架,从感性出发处理各种园林要素。现代园林以构成主义为基础设计构图,从理性出发来布局园林景观,满足了大规模产业化的设计需求。此段滨水公园设计从形式上依然以几何构成为基础,从小品建筑、道路铺装、设施形体、空间轮廓等基本都统一在矩形构图的形式之中,在统一形式下,变化各种细节组合及金都装饰元素形成丰富多彩的细节。色彩上,小品建筑及铺装设施按照黑白灰的素雅色调合理搭配,既符合文化主色调,又符合营造“慢生活”的格调。理性的构图形成的流动线没有纳入曲径通幽的私家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却符合人们在公共园林中的安全确定性的心理需求,现代人们也能从容易辨析的几何形体中体会属于自己的心理快感。
三、景观尺度与体量 
  带状公园区别于公共绿地的重要点就在于,公园属于以人为主体出入游玩休闲的场所,而公共绿地属于植物为主体的自然领域。所以,公园的尺度以人作为基准,与周边的环境融合作为比例。尺度感分为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宏观尺度主要表现整体环境界面的轮廓,中观尺度表现为运动中的序列单位物体,微观尺度表现在静止细节上丰富的肌理和纹路,具有亲和力的人性化尺度一般属于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的融合,以此满足人的尺度认知以及心理空间的容纳度。作为游玩休闲公园,动则比例适当,静则肌理细腻。30米宽的滨河绿带,首先根据实际高差采用亲水和赏绿两条路线,解决了游人容量的问题,路线尺寸也符合场地步行尺度。入口景墙、路灯、阶梯、坐凳等与人对比,尺度和体量均处于亲近感范围,高大的乔木以及主景点“铜阙微澜”形成沿路独特的视觉焦点,序列上或者有和人平齐的丰满灌木掩映步道,或者有各色的地被花卉在眼下出现,这些都形成了亲和的中观尺度。在微观上,多样化的文化图案和纹理重复出现在标识系统、铺装小品等上面,丰富了细部的观赏性,也强调了主体文化的统一。入口用仿古靑砖建造的1.5米高的标识墙明确了界限,而标识墙另一侧建造相似的另一段青砖墙向院内纵深联系着新中式造型建筑。大体量建筑除了自身结构和细节自身协调外,与周围或者采用灌木尺度的植物进行过渡,或者采用合适的铺装广场协调空间尺度。而铺装的不同材质、图案、纹理除了具有装饰感外,也进一步分割平面,形成了微观上的小尺度。 
四、空间场所与容量 
  公共园林的空间场所基本上属于半私密和开敞空间,也就是属于集体场所。现代私密空间主要以建筑的形式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室外公共空间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公共空间是人们驻足停留的场所,形式上场所有一定的面域,立面上有一定的围合感,或者有停留的标识如坐凳等,有顶或盖的开敞设施或大树下也形成空间场所标识。空间更强调异质环境边缘的异同,场所则强调同质环境内的氛围。滨水绿道在与城市道路的交界处采用入口标识、一段景墙分割、块材料铺装微型广场等来区别空间。在游览动线上桃花坞、铜阙微澜、观景平台、以及亭子、坐凳、大树和一定面域的铺装的布置都定义了场所。场所的容量由空间尺度以及空间内的功能标识共同确定,如坐凳的数量、亭子的大小、树冠的投影面积等。人们的心理距离也影响场所的容量。场所在造景的基础上满足游人休憩心理需求。
  空间场所除了营造多样化的景观氛围外,拓展游人容量也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带状滨河公园除了在动线上采用2+1形式的游览路径来扩大容量外,多样化的场所能更好的扩充容量。景点“桃花坞”属于休憩岛式的场所;而中心景点“铜阙微澜”面域内各种材料和元素在立面和平面上对空间进行分割,形成多个路径和场所合二为一的空间;沿路亭台的设置,即是视觉焦点的营造,也是空间场所的开拓。在一段不长的主路一侧大树下放置三五个造型坐凳及小品,淡化带状行动路线,暗示这区域也属于短暂停留的场所。
五、视觉动线设计 
  尽管有时候意境的氛围还需要文化修养、气候因子、周边客观环境等因素结合人体其他感官才能达到尽善尽美,但不可否认的是景观的艺术属性主要通过视觉窗口来产生心理愉悦感。隔而不断的视觉动线反映了游览方向的确定性,似乎是中国古典的曲径通幽的写意园和西方古典的一览无遗的图案园在现代园林发展的折衷。视觉动线的设计以游览路线为基础,对路线上的远景、中景、近景综合取舍,因地制宜。入口是重要的视觉焦点,滨河入口通过平视感的尺寸以及近似古砖的围墙和古汉字雕刻反映了公园的时代主题,结合院口的新中式建筑标明了仿古情调,而纵横对比的两条形式接近的线条式仿古色砖墙在立面暗示了入口的存在,纵向墙的端口采用阶梯型收口,体现一种遗留断垣残壁的缺口暗示,在阶梯收口端立牌介绍绿道,也进一步标明了看似随意的入口实际是提炼了历史痕迹后的精妙布置。入口内侧,在微地形上的地被丛中点缀几粒自然石,松树把守阴角,典型的松石自然情调。行走不远,道路随景分开,一路沿着坡下河滨信步,一路漫游闲庭,“桃花坞”、柳下对弈、绿树红亭、 “铜阙微澜”等视觉焦点或近或中依次展开,到达主景点“铜阙微澜”属于全园高潮。
六、景点营造 
  公园主景是一尊具有金都代表的四足方鼎,体形高耸,约15米,远处即可看见铜鼎顶端。走近方鼎,下部祥兽背依石方鼎,镇压基座,铜鼎中心自然过渡到稳定的中下部。基底石材刻有主题历史描述。主题广场根据铜鼎体量形成方正场所,沿着轴线的河道方向,10米高差处理成神兽喷水的瀑泉,瀑泉两侧伴随五重阶梯的直角花槽,从远中近渲染了“铜阙微澜”氛围感。 
  现代园林景观元素在古典元素的基础上继续传承并走向多元化,多种景观元素交叉渗透,模糊原有的界限。线条化的路径如果形成网格状区域,那么这个区域也具有了面状的场所感,如主题广场周边的棋盘式花坛路径就是很经典的矩阵场所。文字点缀除了有点睛之笔的意境功效外,其形状和造型还有装饰韵味,布置在功能设施上也有统一文化主题的功效。雕塑的运用,既可以传承历史的痕迹,也能形象的展现景点主题思想,抽象雕塑的处理手法也可以为造景提供有意义的方向。广场和水景以及植物的相互渗透,丰富了场所的空间特征,营造了更加多变的氛围。符合园区主题的建筑风格或者模拟经典,或者提取记忆中的线条与色彩简化构造,无论怎样都是景观焦点。多样化的小品有单纯点景的,也有形成场所感的暗示,也有的结合功能设施一起形成身边独特的景观。 
  植物设计在园林景观中从单一的图案感或者点缀的手法发展为不可或缺的甚至比重最大的景观元素。由于滨河公园一边接城市主干路,一边临水,接主路一侧植物配置厚重和多层次,有遮挡和隔离作用,邻水一侧通透感相对较强,视线空间得到延伸和放松。植物本身就可以成为景点,沿河垂柳除了有阵列的秩序感以及经典的诗情画意外,还有分割中观视觉空间,增加景观层次的作用。植物体量感是现代园林在形体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手法,体量感除了和其它景观元素有着尺度的对比外,也与游览者有一个写意自然的心理交流。植物的体量通过数量和层次来表现。场所围合以及意境氛围在去建筑化的城市景观中更多的倚靠植物来完成,高大的乔木将整个园区构筑成富有生命的庇护场所,植物的光影和色彩更是直接丰富了园林景观。在一些路径锐角的交叉点,植物的点缀有弱化平面尖角、遮挡粗糙肌理、增加视觉层次、丰富观赏景点的作用。植物对于小气候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意境的营造起到了作用。 
七、文化主题表现 
  园林景观的设计一般都有一个主题思想,主题的提炼可以是对场地的历史追寻,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憧憬,还有的纯粹是设计者因地制宜的灵光一闪。城市园林景观逐渐从改善城市气候、满足市民休闲赏玩等功能需求发展到城市文化载体的阶段。就如园林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一样,社会的物质发展对园林的形式进行不断的更新,而社会的精神发展则在内容层面要求园林景观体现时代的情绪。滨河绿道公园的形成本身就是对以前绿地改造的产物,同时也是决策者对区域文化遗产的反思与挖掘,所以其主题也必然的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情绪:慢生活、逃离城市、赏玩历史、隐约的崇洋心态,等等。金都文化毕竟已经成为历史,复制或再现只能是一种现代的图腾,历史已经远去,文化依旧沧桑。 
八、结论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生态学、空间理论、行为心理学、设计艺术思潮的探索与研究为其基石,生态、功能、空间、文化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新型材料的不断出现为景观材料提供了多样化基础,也必然会导致不同风格的主题表现手法。产业化的浪潮也不可避免的影响景观设计的基因,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是现代景观布局和形式的基本面,也是对古典山水园林再塑造的重要学术基础。寻求解决现代生活的矛盾,如环境污染、工业破坏、精神孤独、远离自然等成为园林景观的重要课题,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未来世界的臆想是园林主题的主流思想,归根结底是时代精神选择过去还是未来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承。园林设计在传统的植物、山水、地形、建筑四大基本元素上进行变异,产生具有模糊界限相互渗透的空间组合和视觉景观,而点睛的雕塑、文学有时会成为塑造场所精神的结构手法。以人为中心来衡量园林景观结构的尺度,标志着现代园林进一步从物化空间转为精神场所。城市园林景观作为一种大地文化载体,其理论基础必然融合时代的科学、艺术理论以及社会思潮的动向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书籍: 
1、《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成玉宁 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2、《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第二版)》李铮生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公园设计规范》 CJJ48-92
4、本文所有图片由作者于“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公园”实景拍摄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探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https://m.gc5.com/ylgc/ghsj/1026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