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专业是培养从事国土与区域、风景名胜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各类绿地及环境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监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1)。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始终突出实践性强的教育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实践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重点掌握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为中心,突出实践教学“五环节”,抓好实习基地建设“三模式”,收到良好效果。
1突出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五环节”
1.1“现场教学”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在现场进行。如在讲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要点时,将学生带到绿地现场,引导学生分析各类绿地的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思、平面布局、植物的选择及配置方式、小品、附属设施的色彩搭配、设置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概括总结,使学生初步掌握该类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过程中,教师言中有物,讲解有的放矢,生动直观;学生身临其境,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记得扎实,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场导入新课后,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可将现场拍摄的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1.2“尝试设计”初练技能
在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设计任务。设计任务的布置应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有个渐渐适应的过程,让他们在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中,逐步掌握所学知识,从中找到设计的乐趣,树立起做好设计的信心,这对培养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和自信心是非常有利的。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很大的项目,让学生无所适从,则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能力产生怀疑,对完成设计失去信心。设计任务要求学生以所学理论知识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做出设计方案。学生在尝试性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解决。当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时,会主动去查资料,到类似绿地现场观摩,向老师请教,与同学商讨,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方案规划设计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要求学生完成的规划设计方案既有手绘方案,又有通过计算机绘制的方案,这样既可培养他们的规划设计能力,又能提高其通过方案绘制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手工绘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能力也可得到锻炼和提高。
1.3“课堂讲评”找出问题
规划设计说明编写和方案汇报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案做得再好,如果设计说明写得不好,汇报时表述不清甚至紧张得语无伦次,就不能充分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设计效果也大打折扣[2]。为培养学生设计说明书的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设计方案完成后,我们模拟设计项目的方案汇报会,让学生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汇报,并组成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评审组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点评。点评过程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每个评审组的学生可就方案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并对方案的优劣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在点评他人方案的过程中,会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方案的构思、平面布局、立面设计、植物选择与配置等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对评价者本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过程,对规划设计者而言,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听取他人对自己方案的评价,可发现方案的不足,为下一步修改完善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点评结束后,教师可做概括性总结,对方案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评。通过这种模拟汇报和互评讨论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在同学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性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较好地给自己定位,增强自己的设计方案个性,同时还可对整个设计程序有清晰的了解。老师通过学生尝试性设计方案的汇报和学生间的互评,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述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1.4“方案修改”巩固提高
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方案汇报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这对学生而言是一次理论知识再学习和实践技能再提高的过程。学生在这次设计时一般会根据方案汇报会上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及时纠正尝试性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吸收其他同学在设计中的精华,从而起到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作用。
1.5“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学生方案修改完善后,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方案进行再一次分析和讲评,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方案将与这个绿地类型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系统掌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可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总结,形成系统认识,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园林规划设计中这五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园林设计实践、现场讲评等贯穿于教学中,构成了一个理论、实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实践——理性认识——实践——归纳总结五个过程,符合一般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
2抓好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基地建设“三模式”
2.1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室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室模式,就是以园林规划教研组为主成立园林规划设计室,对外承接生产性规划设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导师负责制,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参与项目的研讨、分析和设计,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目的[4]。具体做法为: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工作室的导师队伍,一名或几名导师与三、四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形成以师带徒模式,共同承担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首先对项目的背景、委托方的要求、预期达到的目标等进行介绍,并对相关工作如资料收集、方案深度及时间节点等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并写出前期分析报告和方案基本构思。前期分析报告和方案基本构思完成后,项目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充分讨论酝酿,确定方案主题思想、构思原则、平面布局、系统组织等。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做出方案草图并在对此进行反复讨论、修改,确定方案。方案确定后,设计小组成员再次分工协作,完成相关图件如现场分析图、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重要节点效果图的绘制及规划设计说明、汇报课件制作等相关工作。在这一系列工作过程中,导师应始终注意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带领和指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力争拿出最佳方案。通过生产性项目的规划设计,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熟悉规划设计全过程。多次的讨论修改,对学生而言还是一次次学习提高的过程,不仅可使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和规划设计水平大大提高,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使其不仅具备一名优秀规划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具备一名优秀设计师的良好品质。
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生产性规划设计项目之余,工作室还可通过实际项目成果展示和优秀规划设计作品展,同时结合相关专题讲座,为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向、把握时代脉搏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此外,工作室还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师生合作,或导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规划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敢于争先的职业精神。
2.2“项目合作”模式
“项目合作”模式是以“工作室”的名义与园林设计院所或相关单位合作承接项目,或是与相关单位和部门联系,直接将教师和学生安排到他们所承担的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组中,把实践教学过程渗透到实际项目的研讨设计中。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学生亲临规划设计第一线,亲身经历实际规划设计项目完成的全过程,这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尽快适应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积极与项目组其他成员协作,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体会到自身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他们还可看到和学到许多他们在学校看不到和学不到的东西,利于他们拓宽思路,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工作过程中与项目组其他成员间的研讨和合作,还使他们学会交流、协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对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具有积极意义。
2.3“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
“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即与校外相关企业或部门签订协议并挂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基地规划设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校外指导教师,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形式,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所谓定期实习,是指学生每年定期到基地实习1-2周;不定期实习,是指当这些实习基地有项目时,吸收部分学生做项目组成员,参加项目从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构思、规划、设计、绘图、汇报全过程。
“项目合作”模式和“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且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促进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的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就业能力等[5],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园林专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广适性”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而言,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紧紧抓住教学过程和实习基地建设这两个环节,广开思路,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