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园林论文
  3. 内容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品位误区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品位误区

     摘要:文章着重阐述了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品位误区,对产生误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加以分析探讨。认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应具理性思维,更多地尊重自然,充分考虑现代城市人文环境和科学文明发展的需要,处理好现代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建设,误区,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和城市居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然而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艺术创作过程,要建成一个有品位的城市不能一蹴而就,正如罗马的典雅,巴黎的浪漫,北京的博大厚重,都是经过百年、千年的沉淀才达到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城市建设中任何盲目的效仿和一时的拆迁冲动都是短期行为,是没有生命力的。但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由于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以至于形成了一些品位误区。笔者拣其一二,略抒己见。

  一、城市建设盲目西化,不尊重本土文化

  伴随着改革开发的脚步,跨国界的文化交流使国人大开眼界,设计思维空前活跃,城市建设吸收了许多国外的优秀成分。但与此同时,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西化""洋化"的现象。的确,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筑有着它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艾菲尔铁塔成了巴黎的象征,而贝形歌剧院成了悉尼的标志,类似的许多建筑,都是史无前例的艺术典范。我们不反对借鉴和学习西方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但反对不加分析鉴别照搬照抄。现在有的城市,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拷贝了凯旋门,仿建了哥特式建筑,不尊重本土文化,与周围环境严重不协调。有的城市广场雕塑没有自己的特色,全是西方人物,更有一些是不符合中国审美观的雕塑,成了彻头彻尾的西洋景。但在有人盲目西化的同时,亦有一些优秀的设计师设计了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的作品,例如成都的清华坊、西安的群贤庄,长沙的汀湘十里等,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又如长沙步行街的雕塑,就设计得很有特色,补锅、磨刀、打草鞋等形象非常生动。这些雕塑紧密结合本土文化,不虚华,给人感觉很亲切、平实,散发着浓浓的湖湘文化气息,深受市民喜爱。像这种贴近生活的艺术品扎根于本土文化,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艺术界有句老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属于世界的",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的城市要想在世人的眼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必须有你自己民族的特色。

  二、城市建设盲目攀比

  我国的城市建设曾先后经历过开发区热、广场热、步行街热、超高建筑热、商务区热几个热潮。这些建设热潮的初宗是想搞好城市建设,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有的城市发展到最后则成了盲目攀比,"跟风"和"追风"的现象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大城市追西方,中等城市追大城市,小城市追中等城市,北方城市追南方城市,以为越大越气派,越大越有吸引力,越大越有实力。

  某省一县级镇建设了一个6万多平方米的广场,由于县里财政紧张,配套工程跟不上,广场显得很孤立,更特别的是,一边是号称地区最大的豪华城市广场,一边是农户透风漏雨的低矮茅舍,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那些失地农民找不到新的就业门路而陷入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的困境。

  某市东区搞了个新的区政府,西区马上选址,建了一个更大更豪华的新区,且不说办公楼的气派,其花园之奢华,面积之大俨然一个皇家花园,难怪当地的百姓议论纷纷,叹为观止。

  有些城市,城区污水仍是明沟排水,垃圾站分布不均,设备老化,却耗资上千万元兴建高档办公楼、大马路和全省最大的广场。这种盲目建设不仅造成城市建设用地的流失和大量国有资金的浪费,其日常维护费用每年还会给政府增加财政负担,直接影响到城镇自身的持续发展。

  对于这种攀比之风,我们在痛惜之余,应当从民生的角度,以人为本,用科学的态度,理性地对待,除了加强城市土地管理,建立新建项目逐级报批制度,制定相应法规,建立规模限级制度,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法律上控制滥建行为。

  三、城市广场功能单一

  城市广场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公共空间,被誉为城市客厅,是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城市广场应具备尺度、深度、三维空间相关度三要素,从视觉看要有空间互相包容的匀称性和呼应关系,要有一定的层次感与围合感,是具有多层次、多景量、高品位的多样化活动空间。成功的城市广场应当是展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窗口,好的城市广场要让那些饱受交通压力及高密度压力的人们身处其间感到安详,体现尊严,促进人际交往,使人生活于其间产生幸福感。遗憾的是,现在新建或改建的广场,有的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没有周密的考虑,有的则与城市整体缺乏有机的联系,其设计及雕塑,缺少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缺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表现出功能单一、设施简单,缺少广场应有的特色和文化生活措施,更谈不上具有自身的地方特色及文化内涵。

  四、旧城改造误区

  旧城改造,就是为了使旧城区恢复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故有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达到改善环境、振兴城市经济与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旧城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旧城区人口疏散、经济社会结构调整、设施更新、环境改善、建设形体及空间的再创造以及人文感知空间塑造等内容。

  我国各大、中城市都先后进行较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但有的城市缺乏全面的旧城改造规划,有的城市还片面地将旧城改造理解为拆"旧"建"新",陶醉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忽视旧城改造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为城市发展留下了不少遗憾。这种城市建设模式对文物古迹威胁很大,也是导致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产生尖锐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某被称为“六朝古都”的城市发生了一起擅自拆迁明代一状元府邸古建事件,被当地媒体曝光。类似事情在中国频频发生,许多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大量未被政府挂上“国字号”明令保护、散落城市各个角落的历史遗迹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城市文物保护工作面临城市建设的巨大挑战。

  对于旧城区的改造也不乏成功之例,如上海新天地对旧城的改造就是一个成功典范。新天地在开发前是一片拥有近一个世纪历史的石库门里弄建筑。从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石库门建筑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它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更是代表了近代上海的历史与文化。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昔日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早已不能满足居住需求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新天地的改造,改变了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它新的商业经营价值,把百年的石库门旧城区,改造成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新天地,给本已走向历史文物的石库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旧城改造作为改善城市发展内部空间结构的一种动因或手段,应充分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经济增长相协调,克服规模过大、标准过高、大拆大建现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旧城改造方案,协调好旧城改造与文物古迹保护之间的关系。

  五、城市水体的破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随着人们对身边环境要求的提高,绿地不再是人们对环境的唯一追求,人们对于流动的水更有一种深深的情愫。有的城市开辟一些人工湖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如古代的颐和园,现代的深圳大梅沙,许多小区也会建造一些小溪、瀑布、喷泉等,但就在人们追求水体的美丽灵动时,对水体的破坏却无时不在。调查显示,南方大部分的城镇或多或少都存在城市水面占用问题,许多以前叫XX塘、XX湖的地方现在都变成了繁华的都市或开发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填埋占用水面的现象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目前许多城市江、河、湖泊水污染相当严重。尽管对于水污染的相关报导层出不穷,但水污染的险峻形势依然得不到有效控制。有些城市对污水排放控制不严,污水处理厂形同虚设。对于水污染问题,我们一方面在花大力气治理,一方面却疏于管理,监管机构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评价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往往会把绿地率或人均绿地面积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但对于城市水面的生态作用尚无相应的评价指标,这对保护城市中的河段、湖泊、池塘等水体十分不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出城市水系规划及保护措施,制定城市水面保护法规,对创造优美人居环境极具现实意义。

  六、结语

  城市建设应更多地尊重自然,充分考虑现代城市人文环境的科学文明发展需要,处理好现代发展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尽管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着一些品位误区,但值得欣慰的是,对于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人们有了清醒的认识,在最近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有许多代表提到了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许多政府也将城市建设向公众公示并征求意见。现在,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中国的城市建设已成为我们的共同目标。我相信,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美丽。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品位误区
https://m.gc5.com/ylgc/ghsj/10298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