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园林论文
  3. 内容

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和不断加速的城市化的压力,使得我国面临着令人棘手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正确的管理理念引导,这些问题将愈加严重。因此,如何在对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的理念,已日益为我国所关注。该论文主要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建筑外环境设计中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以及在使用上和舒适的要求如何统一,合理全面地考虑资源消耗和有效利用的因素,如对于场地设计的深入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和循环的形式,对于节能技术的应用,对于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最终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高品质的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设计,资源利用,舒适

  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无论是世界其他国家还是中国,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可以认为,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面对21世纪全球城市时代的形势,城市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 9 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已成为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等国际组织共同关注的主题,而城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之一。

  一、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行动中,就有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持续发展研究,为城市现代化和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设计、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是政府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活动集聚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各项开发与建设行为,以及对城市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是依法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国内外经验证明,城市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城市规划一方面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城市质量,包括生态环境质量、城市风貌形象质量、城市文化质量等的逐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将引导城市走向稳定,协调的发展之路,对城市进一步优化生存环境、创造发展条件、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国情决定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大、耕地少、人均资源不足、一面靠海、区域差异大的特殊国情,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兼备的。

  中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在全球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人均资源量不足与消耗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从乡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规模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健康与否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在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制约条件下走出一条健康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我国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我们不仅要研究解决过去几十年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未解决的一些问题,也正好赶上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这既是我国城镇化能在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和市场的有利条件下迅速发展、能在新兴工业化的较高层次上展开的有利机遇。但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更高。加上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在全球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人均资源量不足与消耗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特殊时代背景使得我国与当年西方发达国家和后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条件都大为不同。国情决定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道路,走主要依靠自己的发展之路。我们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中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城市规划综合调控作用,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促进城镇化和各级各类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城市数量和规模增加,城市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1978年至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前30年城镇化年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4亿;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在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至2003年,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49个,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从2 7个增加到 7 8个,2 0万-5 0万人的中等城市从5 9个增加到22个,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个数从115个发展到320个。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2004年,全国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88.8%,燃气普及率81.6%,污水处理率45.7%,人均公共绿地7.4平方米,生活垃圾处理率52.1%,人均住宅面积提高到24.9平方米。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城市在国民经中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通过大量利用外资和国外市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很快,形成了以上海、京津、穗港深为中心城市的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镇密集地区;成为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差距的重点区域。城市的反哺作用增强,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在城市规划等政策调控的作用下,较好地实现了城市的紧凑发展。

  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城市规划立足国情,坚持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实施严格的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制度。我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全国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在内的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编制方法不断改进,规划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加强,法规日益完善,实施保障机制日益健全。规划加强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在促进城市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好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与迅速变化的发展形势相比,我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存在局部地区的片面追求城镇规模和发展速度。忽视质量的倾向,城市发展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大拆大建、不注重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和特点等问题还较突出。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看,城镇化水平超过3%,即进入快速增长期。在新的世纪,中国政府已确立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刚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是充分体现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目标。

  按照中央政府的一系列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体现其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指导,结合国情,深入研究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要进行分类指导,并采取不同的城镇化政策,努力使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抓紧完成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并将其作为引导和调控全国城镇发展与布局的政策手段,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跨省区重点区域城镇协调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要指导地方城市改进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突出应当重点监管的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等方面内容,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明确城市空间增长的界线。要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法制,建立健全规划督察员制度,强化规划实施监督,保障国务院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从地方政府来说,应当搞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省级政府应当允分运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手段,引导和调控省域内城镇发展;加强省域内城镇发展和建设的协调与监督。城市政府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衔接,增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增强引导和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和建设的能力。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特别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的创建。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通过国际市场来获取能源资源的制约因素较多,量也有限,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城镇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镇应当尽可能紧凑发展,搞好城镇环境治理,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关键是要做到从城镇的资源环境条件来谋划城镇发展,提高发展质量。

  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城市特色。历史传统、R妙环境、人文景观是城市的特色所在,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发展必须在遵循普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塑造城市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这也是面对全球化的正确选择。我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是保留并创造城市特色的基点。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必须科学制定保护规划,合理确定保护范围、内容、重点和方法,认真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深知肩负的重大责任。中国将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城市规划;创建更美好、更节约、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 园林 城规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2]吴良镛 著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周曦等 著 《生态设计新论》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4]刘雪 《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和兼论与注重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5]可持续发展设计网站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https://m.gc5.com/ylgc/ghsj/1030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