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园林论文
  3. 内容

园林植物造景中应当遵循的原则与美学配置技巧

摘要: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是应用各种乔、灌、藤本和草本植物进行合理地配置与组织景观,使在园林植物之间及与其它园林要素的配置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各类植物的形体、线条、姿态、色彩等自然美的特点,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关键词:植物造景;园林;美学配置 
  1.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1.1植物造景的生态要求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环境,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习性不同的植物。在园林造景时,必须要遵循植物的生长特点和习性,选择适合本土环境的植物,只有满足了植物的生长习性才能够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同时要注意合理的种植结构,包括水平方向上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垂直方向上的呈层性,注意将喜光与耐荫、深根系与浅根系、速生与慢生、乔木与灌木等不同类型的植物相互搭配,在满足植物生态条件下创造稳定的复层绿化效果。 
  1.2植物造景的艺术原则 
  首先应遵循艺术统一原则,该原则要求在配置植物时应综合考虑园林中的各个组成元素。这样形成的景观就会给人一种既活泼、多变又不失协调统一的感觉。可以避免由于色彩过于繁杂而失去整体的美感,同时也避免过于平淡。 
  其次,考虑四季景色的变化,为了突出景区或景点的季相特色,在植物造景时可分区、分段配置,使每个分区或地段突出一个季节的植物景观主题,在统一中求变化。同时,应考虑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效果。 
  1.3植物造景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园林绿地功能很多,要选择易活,对土、水、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树冠高大挺拔,叶密荫浓,生长迅速,抗性强的树种作行道树,同时也要考虑组织交通和市容美观的问题;综合性公园,应从多种功能出发,要有开阔大草坪、有遮荫的乔木、有艳丽的成片的灌木、有供安静休息的密林、疏林等。 
  2.园林植物造景的美学基础 
  2.1植物景观与美学的关系 
  美学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体现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大量植物品种的堆积,也不再局限于植物个体美,如形体、姿态、花果、色彩等方面的展示,而是追求植物形成的空间及尺度,以及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的植物群落,尤其着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的美感。因此,美学渗透于植物景观设计之中,通过客观条件的理性分析与设计师主观的感性认识贯穿于整个植物景观设计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逐步体会到植物景观设计的本质,并逐渐摸索出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一般审美规律。 
  2.2植物景观营造的主要美学原理 
  2.2.1线条。线条作为植物的轮廓,不同的线条类型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①曲线:给人自然、自由的感觉;②平行线:暗示永恒和流动;③垂直线:有力量;④方形:规则、严谨;⑤直线:风格简洁、明快;⑥斜角:大胆而有力。 
  2.2.2空间感。通过组合各种植物形态,使其互成比例或相辅相成,即可塑造庭园的空间感。空间感应用的一般规律:集合形态相似的植物,再安排一种对比强烈的形态,制造焦点。通常一种形态的植物要用一大丛植物来表现,增强震撼力,而非一棵两棵。 
  2.2.3质感。植物的质感分为细致、普通与粗糙。质感应用的一般规律:太多不同质感混合会让人感觉杂乱,而单一质感又太单调,最好集合一群质感相似的植物,再与另一种完全不同质感的植物群形成对比,让人感觉舒适。 
  2.2.4颜色。同色花卉大片种植,大胆表现色彩,重复一种颜色可以统一视觉,引导视线于设计的焦点上。花境的处理需格外谨慎,不仅要考虑花期的搭配,草本花卉与球根花卉的观赏期互补,更要把握各个花期花卉的色彩搭配。相同品种的花卉种植面积不要lm2,如此才能产生一定的视觉效果。 
  3.植物造景的配置技巧 
  3.1多样化种植形式 
  普通的园林种植形式有对植、列植等。为了体现园林的自然美和生态效益,必须采用多样化的种植形式。可采用不对称的种植方式,体现自然美,但是园林和自然林区不同,不能过分自然化。 
  3.2注重观果植物的应用 
  (1)为体现观果植物所具有的个体美,在配置时采用单株种植的方式。(2)在园林路旁采用对植的方式,例如在北方园林中常见的有采用栾树或银杏对植。(3)丛植,选择同类的观果植物,如果期相近、果彩不一、植株高低不同的植物,与岩石、假山、草坪以及建筑等相互协调配置,既丰富了植物的层次又增加了园林的情趣,大大增加了景观的艺术效果。 
  4.结语 
  合理地运用植物的线条、质感、色彩、形状的对比,产生景观的韵律感以及空间感,制造景观的焦点。所有的植物配置应细致地考虑相互间的比例关系,达到景观的生态平衡与视觉的均衡感。成功的植物景观设计不仅是静态景观的协调、统一,也应该是一种符合生态植物群落的动态可持续发展的植物景观。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园林植物造景中应当遵循的原则与美学配置技巧
https://m.gc5.com/ylgc/ghsj/10330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