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园林论文
  3. 内容

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植物是动态的生命元素,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利用植物能够增强园林设计的美感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合理的植物配置的方法,花与叶的结合,使植物达到均衡、调合,能提升园林设计的档次和品位。 

【关键词】植物;园林;设计;应用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园林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植物可以让风景园林散发出活跃的气息,并带给观赏者一种充满生机的感觉。早在20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和园林建设专家就以各种非生命物体,如假山、喷泉等作为园林建设的主要景观,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发展生态风景园林才是未来园林发展的方向,园林植物规划就是对城镇园林绿化应用的植物种类(乔木、灌木、藤木及草本植物)作一全面的规划,根据各城镇的性质、环境条件,在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比例选择一批能适应当地城镇、郊区、山地等不同环境条件,能较好地发挥园林绿化多种功能的植物种类。 
  1、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方法 
  1.1观花与观叶植物结合 
  在植物配置中,乔木与灌木、落叶与常绿、快长与慢长树种的比例,以及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不同的比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园林外貌。上海因受极左思潮影响,园林建设中乔灌木比例的变化极大。解放初3年和第1个5年计划期间,乔灌木比例为:1:12(包括绿篱),以后降到1:10;1956年为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需要生产苗木供应农村绿化,乔灌木的比例降到1:4,1957年大跃进时,提出绿化、香化、彩化,果树、乔木、灌木三者的比例为1:1:1。1960年针对“四多四少”进行纠偏(即慢长多、快长少;观赏多、经济少;小树多、大树少;灌木多、乔木少),提出了育大树、养大树、种大树的业务方针,乔灌木的比例继续下降。四人帮横行时,花灌木及草本花卉被列为“封、资、修”类,遭到更大的摧残。公园下令翻掉草坪,挖掉灌木,留出空地,大种乔木,造成乔灌木比例严重失调的后果。80年代初上海调查了市区14个公园,共有乔灌木271种,乔木与灌木的比例为1:0.47。这是经营了30年后,遭受摧残的结果。西安兴庆公园是较好的公园,选择公园中绿化面积较好部分调查,乔灌木比例仅为1:0.56;北京紫竹院公园共有130种植物,选择4块绿地调查,乔灌木比例仅为1:1.08。 
  1.2巧妙运用草本花卉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 
  木本花卉有一定的不足,可以通过草本花卉的优势巧妙弥补。比如说,美人蕉配木绣球,万寿菊和堰柏与樱花树搭配。这样能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目的。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在花型、色泽、树冠的高度和形状、植物的生长势及寿命等方面都要有所考究。另外,还应注意到各个组合内部的植物构成的比例,以及这种组合与游览路线之间的关系。周围裸露的水池、地面地表和草坪的组合关系也要考虑在内。 
  2、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2.1统一原则 
  植物配置时,要特别注意各方面(包括树形、质地、色彩、线条及比例)的统一,既不能单调刻板,也不能凌乱无章,要达到和谐有序又生动鲜明。也就是说,植物配置中各要素的差异和变化要控制在一定的度内,不影响整体的统一效果。 
  2.2均衡原则 
  根据园林设计的具体环境,要做到植物配置的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和规则式均衡(对称式)。不同的植物给人的感觉是有差异的。比如说,体积小、色彩淡、质地柔、枝叶疏、数量少的植物种类,是一种轻盈简便的感觉;相反,体积大、色彩重、质地硬、枝叶茂、数量多的植物种类,是一种厚重深沉的感觉。这些植物要合理搭配在一起。 
  2.3调和原则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要给人协调感,植物之间的混搭要有主线,要给人柔和愉快的美感,不能太唐突,跳跃性过大,让人找不出近似性和一致性。当然,也要有一定的变化和差异,给人视觉的冲击,形成奔放活泼的感受。 
  2.4节奏和韵律原则 
  在大道两旁,可以等距离地或者不等距离地栽种一些行道树(最好是同一树种),其间可以插种同一品种的灌木球和小灌木,这样可以形成节奏和韵律,从而陶冶了情操,开阔了心境,给人舒服惬意的感觉。 
  3、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居住区绿化是直接为居民经常利用与享受的一种绿化系统。居住区的绿化规划,不仅要体现当代人们的文明程度,而且更主要的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使之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适应,力求在一定时期内尽量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求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持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以园林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植物造景为主题的可持续性为使命,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充分考虑居民享用绿地的需求,建设人工生态植物群落。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如松柏林、银杏林、香樟林、批把林、柑桔林、榆树林;有益消除疲劳的香花植物群落,如栀子花丛、月季灌丛、丁香树丛、银杏、桂花丛林等以及有益招引鸟类的植物群落,如海棠林、火棘林、松柏林等,可选择在小区边缘整块绿地上安排或与居住区中心绿地融合设计。利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维护小区生态平衡。乔木、灌木与藤蔓植物结合,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结合,适当地配植和点缀时令开花花卉草坪。在树种的搭配上,既要满足生物学特性,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树立植物造景的观念,创造出安静和优美的人居环境。 
  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变化。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打破建筑群体的单调和呆板感。注重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如雪松、水杉、龙柏、香樟、广玉兰、银杏、龙爪槐、垂枝碧桃等,构成变化强烈的林冠线;不同高度的植物,构成变化适中的林冠线;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的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通过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茂密的贴梗海棠、海桐、杜鹃、金丝桃等密植,使之形成自然变化的曲线。在栽植上可采取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手法。一般区内道路两侧各植1~2行行道树,同时可规则式地配置一些耐阴花灌木,裸露地面用草坪或地被植物覆盖。其他绿地可采取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手法,组合成错落有致,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在种植设计中,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创造季相景观。做到一条带一个季相,或一片一个季相,或一个组团一个季相。如由迎春花、桃花、丁香等组成的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花石榴等组成的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等组成的秋季景观;由腊梅、忍冬、南天竹等组成的冬季景观。 
  总之,风景园林的植物配置离不开美学艺术,也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园林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中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因此,风景园林的建设发展应与自然生态、社会环境是同步的。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单是植物的堆积,也是一种艺术设计,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https://m.gc5.com/ylgc/ghsj/10330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