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环境景观标识系统是将环境与标识这两个领域进行结合的一个完整的概念,它不是纯粹的对环境空间功能和形式,或对单纯的平面标识形态的独立的研究,而是在注重环境功能的基础上,对特定环境中的标识系统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的、多元的研究。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讲:“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一套系统、合理、科学的标示系统,既可以改变城市环境,又能增加城市文化的服务功能,使一个城市功能和文化内涵以友好热情、服务周到、组织合理、简单高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
室外环境的标牌比室内环境的标牌复杂多了,在城市标识系统中更为重要。室外环境的指示牌不仅仅是环境中的因素,还是环境的参与者,更是环境的创造者。在营造环境方面,它和雕塑,建筑物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一般有5个元素来产生对城市景观的意想,它们是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地界标识,强调的是城市结构和环境的可识别性。其实,很多城市景观发展都提过规划中的可识别性问题,而环境景观标识构成城市识别性的重要因素。这也表明,不能将标识系统设计当作完全独立的设计来做,而应该融入到景观大环境之中,并为之服务。
具有民族个性,地方特色,功能和美观相结合的标识标牌,是现代城市中的一道重要的风景线。现在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营造中已经把城市标识设计,作为整体环境中一项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城市标识首先是服务于公众,它并非艺术作品,它要求更多依照人体工程学,感性知觉等原理设计,以符合观看者需要。有些标识牌是在时速80公里速度来阅读,还有些标识牌是需要驻足仔细阅读的。标识牌作为一个公共场所的识别系统,它的识别与欣赏多在一个动态空间内,有远及近,再有近及远,加之它功能性较强,它的体量和尺度问题就显得由为重要。尤其是人与标牌之间的比例,人体工程学应恰如其分的溶入标牌设计中。
城市的标牌其实已经不单单是一件辨别方向的,寻找道路,识别公共设施的指示牌、传达物,而是更多的作为体现一个地域,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环境是历史的重叠。历史通过各时代的景观特征使环境产生连续的形象,给人以丰富的感受。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地理环境、社会习俗、文化艺术、风土渊源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环境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割裂历史文脉,片面地追求全新的形式。而现在城市的标牌大都孤孤散散的,在住宅小区和广场的建设中千篇一律,单调雷同,缺乏特定环境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突出的形象特征,与现代建筑与道路及不协调。
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往往忽视对公共标识的整体规划设计研究,也忽视对公共标识的管理,造成城市公共标识的瑕疵。
1、户外马路上、交通口各类标识、广告牌密集,这类标牌由各部门各自为政设立,立杆太多太乱,没有整体规划布局,成为文明城市的败笔。
(1)交通路口广告牌过多,影响交通标识观察使用,各部门各自立牌,互相遮档影响使用效果。(2) 同一功能的几块标志被分开立在几根立杆上,立杆过多既浪费又零乱。(3)应该立标识处无标识牌,如交通限高标识应设立在初始进入口才能有效果。
2、公共标识的符号、文字、颜色表示不尽如意,没按国际、国内通用标准图形制作,在整体性、一致性、实用性上有差距。
许多城市的导向标识系统都存在着一些通病,如:使用材料不标准、无秩序、便民性差、缺少后期维护等。一些劣质的材料质量不达标,应用到导向标识,耐用性差,使其本身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易造成事故隐患。对我们的城市美化造成很大的副面影响。
这类“标识牌缺位误导,广告太滥瞎起哄”现象在许多城市中出现。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在规划中重视城市设计,重视城市公共标识的系统研究和管理,这是先进文明城市必须具备的城市文化形象。
重视城市公共标识研究、管理刻不容缓。应抓紧做好以下工作:
1、城市规划补上审美课,加强城市文化形象观念。城市规划师应从更细致的综合角度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城市公共标识规划研究,它应与城市色彩规划研究、城市广告设置规划研究同步进行,综合考虑。使城市公共标识更科学、更规范、更实用。
2、加强对城市公共标识管理,制定城市公共标识条例,按照“以认为本”讲究实效的原则,对各不同区域的公共标识设立应有详细规定(如交通口以交通标识、导向标识为主导,限制广告设置;标识应醒目,设置在无遮档处;同类标识安装位应统一有序等等),对文字、符号、颜色应要求符合国内和国际标准,凡有中、外文、盲文配合的标识,应有审核、检查程序。做到责任到位,管理到位。
3、结合城市景观,道路整治,按照新的理念、新的条例的要求,对城市公共标识同期整治,并包括沿途景观标识、交通标识、广告设置、店招、店牌等的整治。实施“借东风”综合治理。
4、开展对城市公共标识的研究,对其布设、设计、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广泛听取市民意见,推进城市公共标识的质量、布设、管理和实效。
整改和净化城市景观标识系统,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努力打造更合理、更和谐的城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