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环境发展需求,“环境行为学”主要研究环境对人们行为方式及行为习惯的影响,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环境行为学为环境景观的设计营造提供了严谨的科学依据,使人们生活在更为舒适、便捷的环境及环境设施中。本文试图通过受心理影响的环境行为表现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作分析,为公共景观设计提供一些积极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公共景观;设计;环境行为
1.引言
一般来说,在一些公共场合的道路绿地隔离带会经常被踩踏穿行,即使竖上标牌也会导致矩形草坪四角上的草皮成活率很低。本文主要从环境心理学中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角度来对其作出分析,了解以及正确引导行为本能影响下的行为活动,协调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公共景观设计提供理性的设计依据。
2.环境与行为的交互作用
环境行为主要是指:人和环境交互作用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为空间状态的推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众多的行为,例如购物行为、教育行为、防卫行为、表演行为等,本文着重讲述公共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的繁荣,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致使国内目前城市化现象急剧发展,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有一百六十多个城市人口超过百万,其中不乏几个人口上千万的巨型城市。为了解决突如其来的城市化运动所导致的诸多城市问题,如民众对住房、娱乐、公益活动场所的需要等,人们修建了别墅、高档小区、经济适用房和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大剧院等来满足人们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要。
上述现象所表现出的就是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需要对现有住房进行美化进而产生的装饰行为或在宗教建筑如教堂、寺庙中进行的宗教行为都来自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总体说来,人的环境行为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或是由于自身的生理或心理的需要,或是由于社会因素作用所形成的。
环境行为是环境和行为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人对环境的感觉,环境的认知,环境的态度这一连续过程,同时也包含如空间行为这一外显活动。环境行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客观环境,指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对人的作用产生的行为表现的结果是要人们去创造一个新的适合人自身的环境;二是自我的需要。由于人的不同性别、年龄、地域差异、种族区别等等造成对环境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它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建筑活动的深入;三是环境行为和需要的共同作用。
3.行为习性对公共景观设计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科学家对人类行为做了重点的试验研究,它建立在生物事实的基础之上。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类的心理反应,它的注意力集中在探索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对直接的环境作出的反应方式。提出了居住环境理论、观察与庇护理论、心理反应理论。居住环境理论是关于空间对我们一切生理需要的满足能力的理论,它的目的在于研究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选择行为,这一选择行为表明了作为观察者的人类与被感受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等同于其他生物与其栖息地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发展中,由于人和环境交互作用,逐步形成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这就是人的行为习性。人在环境中的生存形成了一些类似动物性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性,现将常见的表现形式列举如下:一是捷径性。指人们在清楚知道目的地的位置或是向目的移动时,总是有选择最短路程的倾向。二是识途性。它是动物的习性,在一般情况下,动物感到危险时会沿原路折回。三是左侧通行与左转弯。人们在道路、会场、展览场所行走时会表现出左侧通行和左转弯的习性。四是从众习性。追随大众的一种心理,跟随大流。
生活中,人们常见践踏草坪的事实,其成因有多方面,若排除社会公德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思考是否在设计之初就已埋下了这样的隐患。行为习性的捷径性,可以把它理解成更为形象的词“抄近路”。当人们去向某地,在排除休闲、游玩、观光的境况下,通常会选择最便捷快速的道路通行到达。若这条道路被阻碍致使行走者不能通过时,首先产生的是郁闷的情绪,它与绕道行走的距离的增加成正比增长,最终若超过了行走者道德控制的底线,那么行人终将会踩踏草坪穿越而行。之后,再由于从众习性,大家便跟着从同一路径穿行,长此以往自然会造成前文中提到的草坪被践踏的现状。这是由于没有协调好环境与行为习性之间关系,以致冲突造成的行为对环境的破坏的事实。笔者曾读到过相关的案例,西方一设计师在为一公共广场的设计之前,先将广场开放,直到广场中被踩踏出行人通道时,方以此做为道路系统,继而在它基础上完成随后的设计工作。这样的例子无不让我们体会到对人本位思想的重视,他协调处理好了环境与人的行为本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设计之初若能多做一些环境与人行为本能的思考,它将会减少草坪被践踏的事实。
又一例子曾发生在某小区中,笔者自始目睹整个态势的发展,成因于小区管理部门对管理的调整,将方便行人出入的侧门关闭。小区中行人出入的捷径被阻隔,不得不绕道两百来米以进出。现在的基本现象就是行人跨越栏杆而过,直至造成栏杆毁坏。随后园区管理部门对栏杆做了维修,但维修后再次被毁,被毁与再次维修的多次反复,即便园区管理部门最后在栏杆旁边安装了摄像头,栏杆的性命也未曾得以保全。整个过程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物力与财力的浪费。从这样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协调人的行为习性与环境之间的重要性,违反了人的行为习性将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行为习性中的识途性、从众习性、左侧通行与左转弯莫不对我们的环境设计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如识途性可以指导通道及其指示系统的设计来引导意外情况发生时人们逃生;在商场设计时可以有意识地将左转线路设计为重要交通要道,并做重点商品的布置之类,以此促成商品销售;商家更可利用人们的从众习性,人往人处走的规律,在卖场中制造足以让人们产生好奇的因素,聚集顾客达到抢购商品的目的。这些手段都是在顺应了人的行为习性的前题下,让环境最大限度与人之间产生良性交互活动,造就好的环境来适应生活需求。
4.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与环境行为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协调时人们才可以在环境中生活下去,否则就会改变其生存的环境。我们知道了在环境中人的行为习性,就懂得了诸如文中提到的现象产生的根源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公共环境设计时,一定要尊重使用者需求,从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深究分析,考虑客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能性,真正做到设计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