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1施工场地 **新城·**大厦二期工程位于成都市**区**新城**镇,**大道南侧。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该场地南接临时施工便道并与城市干道(**大道)相通,道路交通顺畅,交通运输组织方便,为现场施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场内的场地平整等工作基本完成,基本具备基础土方开挖的基本条件。 1.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院提供的**新城·**大厦(二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本反映出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情况。 1.2.1区域地质构造 成都市区所处的地壳为一稳定的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皱束约50km,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30km。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为稳定区。由成都市已有的地震地质研究成果和本次勘察查明的场地地层结构特征等综合分析可知,土的层位较连续,无论从区域地震地质背景还是场地的工程地质总体特征而言,场地稳定性良好。 1.2.2场地地形地貌 **大厦二期工程场地现为空旷地面。地形平坦,孔口标高为527.17~528.02m,高差0.85m。地貌单元属岷江Ⅰ级阶地。 1.2.3场区地层构成及特征 拟建场地范围内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组成,分别为素填土、粉土、细砂、中砂、卵石,其埋藏情况和厚度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地层分类描述如下: ①素填土(Q4ml):褐色~黑褐色,松散,湿。以耕土为主,含少量碎石等杂质。 该层于场地内广泛分布,层厚0.30~2.00m。 ②粉土(Q4al+pl ):灰黄色~褐色,稍密~中密,湿~很湿。含铁锰质氧化物。场地内的部分地段缺失。底部夹条带状粉细砂。层厚0.40~1.70m。 ③细砂(Q4al+pl ):黄褐色~黄色,松散,饱和。矿物成份以石英为主,含云母。该层分布不连续,起伏变化大,主要以透镜体状或薄层状分布,局部相变为中砂。层厚0.30~1.90m。 ④中砂(Q4al+pl ):黄褐色~黄色,松散,饱和。矿物成份以石英为主,含云母,夹个别卵石。该层分布不连续,起伏变化大,局部相变为细砂。中砂主要呈透镜体状或薄层状分布于卵石层内。层厚0.40~3.70m。 ⑤卵石层(Q4al+pl ):灰黄色~黄褐色,湿~饱和,卵石成分以火成岩为主,呈亚圆形、圆形。强风化~中等风化。卵石层顶面埋深为0.40~4.00m。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按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和卵石颗粒含量将其分为: (5-1)松散卵石:黄色~黄褐色,稍密,湿,卵石粒径一般2~4cm,呈亚圆形,卵石含量约50%。N120修正击数小于4击。 (5-2)稍密卵石: 黄色~黄褐色,稍密,饱和,卵石粒径一般3~5cm,卵石含量约55%。N120修正击数一般为4~7击。 (5-3)中密卵石: 黄色~黄褐色,中密,饱和,卵石粒径一般3~6cm,个别大于20cm,呈亚圆形,卵石含量约60%。N120修正击数一般为7~10击。 (5-4)密实卵石: 灰黄~黄褐色,密实,饱和,卵石粒径一般4~8cm,个别大于10cm 。卵石呈亚圆形,卵石含量大于70%。该层层位稳定,N120修正击数大于10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