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一、工程概况 基础采用现浇混凝土桩基础,本工程开挖深度为-6m,周围场地狭小,采用加强型土钉和锚杆的协同作用进行边坡支护。 二、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安徽省地质勘察设计院提供的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场地内土层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腐植土,0.00~1.50m厚; ②层粉质粘土,1.50~3.70m厚,软塑~可塑状; ③层粘土,3.70~6.0m厚,硬塑~坚硬状; 三、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为确保边坡绝对安全,本工程采用土钉墙和预应力锚杆相结合的围护方案。 3.1土钉墙 考虑到本工程地质条件、基础布置、周边环境等因素,采用土钉墙支护方案,放坡系数1:0.3,墙面层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喷射砼),厚度80㎜,水泥采用32.5级普硅水泥。 3.2 基坑排水方案设计 在四周基坑坡脚处设置200×300排水沟,做好边坡上的泄水孔,泄水管采用ф50PVC管,呈梅花形错开按层布置,泄水管长度500~1000mm,水平间距3000mm,布置在土钉下方200mm左右。应注意保持泄水管畅通,砾料选择10~30㎜。坡顶严禁积水滞留,坡肩线8m以内积水须及时抽尽排干。根据土层情况调整。 3.2.1地面防渗措施 1) 严格控制基坑四周的用水点。 2 )基坑四周修筑排水沟,防止雨水流入坑内。 3 )妥善处理各种管道渗漏水。 4)基坑四周地面沉降观测及其预防措施 四、移位、沉降监测 4.1墙顶监测 为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 必须对土钉墙边进行监测。本工程的围护结构墙顶位移警戒值为30㎜。 4.2 变形观测的基本工作点和观测点的布置 1、基本工作点置于最深2倍范围距离之外的稳固安全地带,用于水平观测时,每边不少于3点,其型式采用300×300×1000mm的现浇混凝土,顶部插入Φ20的钢筋;同时兼做沉降观测工作基点。 2、观测点按以下方式设置 设定墙顶位移观测点8组,在阳角和较深基坑边沿应适当加密。观测点形式采用200×200×500mm现浇混凝土,顶部插入Φ20短钢筋。根据基本点位置统一刻痕,作为变形观测标志。 4.3观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根据本工程地质状况和基坑开挖方法,参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有关规定,本工程基坑开挖变形观测按二等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执行。其中,水平位移观测使用J2级经纬仪。按视准线和小角度法观测;而沉降观测则使用DSZ2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技术要求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执行。 水平误差控制<6.00mm,垂直误差控制<0.5mm。 4.4观测时间的确定 1、基坑开挖每一步都应作基坑变形观测。 2、观测时间间隔每周一次,必要时可连续观测!基坑开挖完7天后,可由每天一次到3天一次,15天后每周观测一次。 4.5场地查勘与记录 1、施工前对原场地进行全面调查, 查清有无原始裂缝和异常并作记录, 照相存档。 2、每次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并绘制沉降与位移曲线。 4.6观测要点 1、每次观测前,首先复核基本工作点的稳定性。 2、所用仪器必须经法定检测机构检定合格。观测期间要做到“五固定”,即观测人员、测量器具、观测方法、观测路线和测站固定。 3、观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首次观测,并在同期观测两次无异常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变形观测的起始数据。之后随开挖进度和变形速率确定观测时间。 4.7变形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每次变形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检查外业观测记录,符合规定要求进行平差处理。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本期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将其变形结果及时报至项目总工,以便判断和预测边坡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为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监控信息。 4.8应急措施 若观测点水平位移连续三天均超过3㎜/每天或者发现局部不利地段时或因雨水较大造成塌方,则应根据不同情况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堆集沙袋; 2、加设临时支撑; 3、与业主、监理、设计人员联系,增加土钉数量等或加深锚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