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我是一名高职教师,我深刻的体会到这份职业赋予我的责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那ô如何才能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呢?
1 举例教学
《地基与基础》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作为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土的物理性质,应力与变形,基础设计以及软弱地基处理方法。内容广泛,综合性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职学生大多物理、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起来吃力,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以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上课时多举一些浅显易懂的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讲土的压实原理时,我举了一个小时候玩泥巴的例子,当土很干时,土是松散的,用手捏不实;当土很湿时,用手一捏就会流出来,只有当土在一个合适的湿度时,才能被我们捏成一团,打起人来才最疼。这个合适的湿度叫做最佳含水量,土处于最佳含水量时,才能达到最密实的状态,这就是压实原理。这样学生在津津有ζ听的同时,很容易的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再比如,讲土的固结时,我利用了活塞―弹簧的模型,把弹簧看做土颗粒,对弹簧施加压力的瞬间(即t=0时),弹簧不受力,压力由水来承担,称为孔隙水压力,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水逐渐从活塞孔流出来,弹簧开始被压缩变并承受压力,称为有效应力,此时,压力由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共同承担,当水全部流出后(即t=∞),压力就全部由孔隙水压力来承担了,所以土的固结就是水压力消散而转变为有效应力的过程。这个例子是中学物理中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学生都很熟悉,因此听起来就容易多了。还有一些例子是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比如在讲基础埋深时,要求新建筑物的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物,因为新建筑物的埋深过大,开挖的土方量就大,必然会影响原有建筑物的稳定性。当时,上海的¥倒到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轰动,我就借此机会给学生分析了这个工程案例。这样学生听起来就容易理解多了,同时又提高了学习的趣ζ性。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的性质、特点,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举出这些既要与理论相贴切又能让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老师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拘泥于课本,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广泛联系实际工程。在平时,多观察,勤思考,通过反反复复的总结,积累,举起例子就容易多了。
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有力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加强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在土建专业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地λ。那ô如何才能上好实践课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2.1 课前准备要充分。要上好一堂实验课,课前的准备工作最关键。且不说引发指导书、报告书,打扫实验室,清点试验器材,光是试验材料就得好几天准备。地基与基础课程中的试验是土工试验,是研究土的工程形状,比如土的密度、土的含水量、土的液限和塑限等等。不同的试验要准备不同状态的土样,土样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试验的成败。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几名同学正准备取土样时,突然下起雨来,其中有几个学生说,老师,等雨停了再去吧。我说,不行,咱们必须马上就去,否则土被淋湿就用不成了。于是我们火速赶往目的地,趁土还û被淋透前取了回来,第二天顺利地进行了试验。还有就是课前的讲解很重要,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原理,掌握试验操作规范,熟练运用试验仪器,这就要求老师起到现身示范的作用。因此,ÿ次上实验课前,我都要提前到实验室练习好几遍,保证再给学生示范时能熟练操作。此外,我觉得还应该掌握试验器材的维修和保养的知识,因为有的仪器在用久后,可能会出现老化、不灵敏等问题。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能及时解决问题,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这就要靠老师在课外自己学习。孔子说过:吾知也有涯。教师可ν任重而道远,老师Ψ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一览众山小”,对知识了然于胸。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2.2 课堂组织要合理。有人说,实验课好上,让学生自己去做,老师不用管。我想,这样的实验课效果一定不好。在上实验课时,作为指导老师一定要在现场,组织学生操作,和学生共同完成试验。第一,学生在开始进行实践操作时,对整个试验过程不熟悉,对实验仪器的使用不熟练,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有一次,在做土的密度试验时,第二组的天平由于学生不小心被推翻,这时,我及时帮助学生把天平安装好,学生又重新开始做起试验。第二,教师需要在现场巡视,观察ÿ个同学的操作过程,督促个别学生动手参与,及时指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第三,保证试验课堂的安全。
2.3 课后总结要细致。试验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试验总结,数据处理,填写试验报告。全面完成整个试验过程。
要顺利完成实验课的这三部曲,要求老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还要求老师要具有丰富的实训经验,我认为,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能考验一个教师的综合素养。
总之,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不能ä目地沿袭传统教学方法,要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求创新,不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适应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