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岩土论文
  3. 内容

基于系统因素谈矿山安全管理

【摘 要】矿山安全管理涉及范围广(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与施工管理两方面),且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物的潜在特性对其影响较大,总体来说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从根本上了解矿山安全管理机制和预防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在简述人与物的潜在影响、人的基础作用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如何辨别危险源以及井下系统危险控制安全管理模式,对于矿山实现和保证安全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关键词】系统因素;矿山安全管理;危险源辨别;安全管理模式 
  我国煤矿多采用井工开采方式,危险系数较高,因此生产安全问题历来受到各煤矿企业的高度重视。一般来说,可从安全制度、监督机制、管理手段、安全意识等方面来加强对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但它又是个系统而复杂过程,同时牵制于人的行为和物的状态,唯有通过准确把握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的状态、特性,才能从源头上防患安全事故的发生。 
  1 人与物对于安全管理的潜在影响 
  研究人与物的潜在影响对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任何项目的安全管理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和物的状态。这是因为:人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对象,其技术水平与心理活动各不相同,如果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时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项目设计和施工管理中,应适当考虑人的行为对各类参数设置的影响,以从源头上控制不安全因素。而物是事故发生的作用对象,本身可作为危险源而存在,具用不安全属性与危险性特征。可见正确认识物的潜在影响是认识隐患、防范与消除隐患的必要前提。 
  2 如何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在安全管理的基础作用研究 
  任何一项安全管理案例都需人的参与及监督,技术人员在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优化施工计划和实施技术方案 
  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材料机具劳力的供应情况,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出最经济、最安全的施工方案,编制便于指导施工的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和合理的进度计划。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施工中应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和掌握现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施工方案和生产工艺,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2.2 加强对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力度 
  作为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并结合现在实际,及时调整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在各道工序进行质量验收时,安全质量一定要摆在首位,因为没有安全,就无法保证正常的生产,更不要谈质量和效益。 
  2.3 认真组织专业性安全检查和不定期的特种检查 
  对于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种设备、特殊场所和特殊施工工序,除安全管理部门的综合性检查外,应组织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性安全检查。检查前应明确检查重点、检查手段和检查方法。如对电气焊、起重、运输车辆、压力容器、易燃易爆场所、高空作业场所、深坑施工现场和专业安全技术措施等,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和验收。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以确保安全生产。 
  3 系统危险源辨别与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3.1 系统危险源辨别 
  物的不安全状态构成了生产过程中的隐患和危险源,如:设备和装置的结构不良、零部件磨损和老化以及物的本身所特有的危险因素等,安全管理中,应根据物的状态和特性,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如:悬挂标识牌、指明危险性质、危险名称、专职负责人姓名等,有隐患的及时整改,消除诱发事故的根源,确保生产安全。 
  井下系统危险辨识是运用系统危险分析手段,全面发觉系统中潜在的各种危险因素,为系统危险控制提供决策和依据。根据对危险状况的初步分析,井下作业场所的危险辨识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内容:①全面分析主要灾害事故(六关)模式(潜在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后果等);②系统了解危险源固有危险状况信息,包括本质安全化状况及设备、设施、采矿工艺缺陷等;③确定各种危险源被触发造成事故危险严重程度,并估计其发生概率;④确定各种危险源的管理级别。 
  为达到上述目的,要采用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FTA)、故障模式及严重影响分析(FME-CA)、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TA)等分析方法,对井下作业面进行危险辨识。 
  首先,在广泛收集并消化有关技术资料、与有关员广泛座谈及现场系统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井下危险源划分结果,将矿山主体生产系统划分危险源等级,将辅助系统化细化为系统,并根据危险严重度分级标准分别确定其危险严重度等级。 
  其次,进行危险因素的系统发掘,这是危险辨识的重点和主要工作内容,目的在于掌握各种危险源的危险发生模式,本质安全化水平,设备、设施、工艺缺陷,作业环境缺陷,危险暴露程度等。实际操作中综合采用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和向有关人员询问等方式,并发动岗位工人及技术人员共同发掘有关作业过程中所涉及危险源的危险因素,综合故障分析(FTA)结果及国内外有关事故案例,较全面地发掘危险源的危险因素,并逐个登记在危险源辨识登记表上,通过对主体生产系统危险源系统辨识,发掘危险发生模式,设备、设施、工艺缺陷,作业环境缺陷、违章几率等。 
  3.2 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井下系统危险控制能力实际反映矿山井下生产安全管理水平。对此,可以建立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即综合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于企业安全管理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井下系统危险辨识、安全检查改革及隐患整改、标准化作业和危险预知活动、管理改进、安全考评和综合安全评价等。这一管理模式应具有如下特点: 
  1)强调井下危险辨识,以掌握危险源的危险严重度、发生概率、危险发生模式、波及范围、缺陷状况等信息,不能局限于“六关”,为控制危险提供依据。 
  2)以控制危险为核心,并以实施班组危险控制为重点。通过岗位在线危险预知活动,提高职工安全综合素质;协调各级安全检查网络,加强检查信息管理。 
  3)将矿山内部安全评价作为一种危险控制工具,通过实施各级安全考评,以形成一种动态约束机制。 
  4)正确运用各种控制方式,除众所周知的负反馈控制外,特别提倡运用前馈控制,切实将事故防患于未然。 
  井下个系统对危险的控制能力涉及领导安全意识、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及安全管理系统运作质量等,内容十分广泛,并且都是难以衡量的定性因素,井下各系统危险控制能力考评必须抓住主要因素,尤其是管理水平,必须体现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考评内容的制定原则上狠抓与控制事故关联较大的重大因素,考评方式分抽查人员、查记录材料及现场观测3种方式进行。考评过程实质上也是帮助被评对象发现安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初步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过程。 
  4 结语 
  基于系统因素的影响,矿山安全管理中应清醒认识人与物的潜在作用。首先,应积极引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在规章制度与生产安全活动整改措施中加以明确体现;其次,应该准确把握物的状态、特性对矿山安全的潜在影响,从源头上实现系统危险源的分析与定位。总之,矿山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充分研究人与物双因素的影响对于矿山实现和保证安全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东兵.矿山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2012(05). 
  [2]刘蕾.矿山安全管理的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2(07). 
  [3]黄姜皓,贺茂林.针对矿山安全管理办法[J].中国科技投资,2013(09).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基于系统因素谈矿山安全管理
https://m.gc5.com/ytgc/ytlw/1027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