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岩土论文
  3. 内容

岩溶路基稳定性分析

【摘 要】 针对岩溶路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合理的处理好岩溶工程问题,必须从岩溶病害形成机理、岩溶所在地区规律性分析入手。通过调查分析岩溶路基稳定性,表明岩溶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行为方式和变迁、岩性、岩层层理等结构面特征、水文环境与水动力特征为主的因素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 岩溶 路基 稳定性 结构面 
  1 引言 
  岩溶是一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并包含水的物理侵蚀、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再沉积的综合作用,和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1-3]。岩溶具有成生、发育、发展、死亡的生命链特征,但其是循环链,死亡的可以复活。其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行为方式和变迁、岩性、岩层层理等结构面特征、水文环境与水动力特征为主的因素控制和影响。因此,要安全、经济。合理的处理好岩溶工程问题,必须从岩溶病害形成机理、岩溶所在地区规律性分析入手。 
  2 工程概况 
  项目所在区处在武陵山区,燕山期强烈的褶皱上升运动,造成山体隆起,地势起伏。碳酸盐岩在山区,大面积裸露或浅覆盖,受区域新华夏系主构造应力场控制,场地基岩陡倾角节理构造非常发育,切割深,并往往成组出现。在地表起伏较大形成的地面坡降较大情形下,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向下流速快、水力梯度大,侵蚀力强烈,为垂直岩溶发育提供下有利的背景条件,成而形成大量的陡倾角“溶缝”(有关名词解释,见后述)、落水洞等竖直岩溶形态,更进一步的发展,岩溶塌陷型漏斗、洼地随即出现。溯源更古老的地质历史,项目区可溶岩的最早形成,大致于早谷生代(距今约5亿7千万年)寒武纪开始,此后本区持续凹陷接受海相沉积,直到石炭纪,其间虽有局部短时间构造抬升,造成的沉积间断,但总趋势仍是持续凹陷。石炭系时期停止了凹陷,本区处在整体缓慢抬升阶段,但并未有剧烈的造山运动,石炭纪后~三叠纪,本区再次持续凹陷(期间有局部短暂海退)。燕山运动强烈造山,项目区一带大多强烈隆升为陆(张家界一带较缓,形成永定陆间盆地,沉积白垩系红层),白垩纪末的喜山运动,对项目区一带是进一步抬升,此后至今,本区地壳基本上处于抬升之中,地表一直接受长期、强烈的剥蚀,项目区一带(除一标外),所见到的最新的岩石,为志留系龙马溪页岩。 
  项目区工程影响深度范围岩溶发育呈现明显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地层岩性、地层结构综合控制特点,缓倾角岩层层面对岩溶发育贡献甚微,岩溶的发育呈现明显的陡倾(竖直)发育为绝对优势特点。 
  3 岩溶类型与形态特征 
  本项目区岩溶区处在峰丛-洼地为主地貌组合形态,基岩裸露或浅埋,岩溶类型以裸露型与第四系浅覆盖型为主,强可溶岩被非可溶岩埋藏(如瘤状泥质灰岩埋藏灰岩)区,除强可溶岩与非可溶岩露头边界附近外,埋藏型岩溶类型少见。 
  (1)溶沟、溶槽。可溶岩表面岩溶作用形成的较浅的沟状凹槽,延伸长度与宽度比例较小的为溶沟,延伸长度远大于宽度的为溶槽,沟槽两侧突出较高的锥状岩石,称为石芽。该岩溶形态在本项目区强可溶岩(如灰岩、白云质灰岩)区,岩石表面普遍发育,在山坡上可见成片成排平行展布的溶槽,洼地中也可见突出地面的平行排列的石芽。物探与钻探表明,可溶岩表面溶沟、溶槽也普遍发育。部分溶沟视高度达5m以上。 
  (2)岩溶漏斗、洼地、坡立谷。岩溶漏斗是由地表水沿节理裂隙不断溶蚀,并伴有塌陷、沉陷、渗透以及溶滤作用形成的漏斗型或蝶形封闭状的面积相对较小的,底部较为平坦的负地形岩溶形态。按形成机理又分为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前者以地表水沿较陡节理裂隙溶蚀、搬运作用形成为主;后者以溶洞顶板塌陷而成为主。由漏斗扩大的,面积较大(术语规范上未明确其尺寸界线,有的文献以等代直径100m为界线),覆盖着松散堆积物的,利于耕种的封闭负地形成为岩溶洼地。由几个岩溶洼地进一步扩大合并成的,保留底部不规则形态的封闭负地形成为合成洼地(又名“坡立谷”),如图2。本项目区发育的岩溶漏斗,基本上均为溶蚀漏斗,平面上多呈不规则圆形、椭圆形,直径一般十数米~数十米,岩溶洼地也有一定发育,发育初期的,定型尚不明显的坡立谷仅在个别地段有分布。洼地和较大岩溶漏斗通常被当地百姓用作农作物种植地;倒锥状的,深度校对宽度较大的较小漏斗荒为荆棘灌木杂草茂密生长地。本项目区,以5~10标、17~23标以及2标、3标、29~34标的部分路段溶蚀漏斗、较小洼地分布较多。 
  4 对路基稳定性影响 
  对路基稳定性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溶洞顶板垮塌。路基下岩溶洞穴发育,溶洞顶板不能承受上部荷载(包括路基荷载、行车荷载、施工荷载、地震荷载等),顶板拉裂或剪切破坏,形成垮塌,造成道路垮塌型破坏; 
  (2)上覆土层塌陷。洼地、岩溶漏斗等封闭负地形下一般存在开口型岩溶形态,如落水洞、较大的张性宽裂隙(“溶缝”),其上覆土层在水动力力学效应下,发生地面塌陷造成路基塌陷破坏。 
  (3)承载能力不足破坏。岩溶洼地、漏斗等封闭负地形岩溶形态中后期堆积的土层,主要来源于原始成因为红黏土的土层,并携带其它混入物,堆积初期为陡坡地形坠入式堆积,并通常为间歇性多期堆积,间歇期洼地中植被生长,被后期堆积掩埋,由此含腐殖质,并且封闭负地形易于汇聚大气降水,造成堆积层长期湿水,性质通常比较软弱不均,并且具由上至下,强度递减趋势,当其承载能力不足时,造成路基过大沉陷破坏; 
  (4)土洞塌陷。岩溶土洞在上覆超载下压塌,或土洞因水文改变,接受水流潜蚀、侵蚀扩大,自身塌陷或受载塌陷,造成路基突然垮塌或沉陷。其也是造成上覆土层塌陷的一种方式。 
  (5)岩土界面滑移。岩溶作用造成基岩岩面起伏甚大,局部形成坎坡临空面,基岩因溶蚀作用形成顺向临空面的结构面,在路基荷载下,填筑到倾斜岩面或坎坡岩面的路基沿岩土界面滑移,造成路基滑坡。 
  5 结语 
  通过调查分析岩溶路基稳定性,表明岩溶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行为方式和变迁、岩性、岩层层理等结构面特征、水文环境与水动力特征为主的因素控制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曹文贵,程晔,赵明华.公路路基岩溶顶板安全厚度确定的数值流形方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06):621-625. 
  [2]廖春芳,彭衡和,曹文贵 et al.岩溶及采空区路基岩层顶板安全厚度确定方法研究[J].公路,2003,(01):2-5. 
  [3]母进伟,雷明堂,梁军林 et al.岩溶路基病害与处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J].中国岩溶,2005,(02):89-95.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岩溶路基稳定性分析
https://m.gc5.com/ytgc/ytlw/1028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