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岩土论文
  3. 内容

河流沉积成岩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摘 要】河流沉积为陆源沉积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对于研究石油、天然气的储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河流形成发展的角度展开讨论,分析河流沉积的沉积成岩过程,通过大量文献的查阅与分析,讨论其研究意义。 
【关键词】河流;沉积成岩;研究意义 
  0.引言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和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密切,研究沉积相对油气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大量资料分析以及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从河流的物源、搬运、沉积以及成岩过程的研究,探讨河流沉积相普遍存在的的地质意义。 
  1.河流沉积成岩过程 
  1.1河流沉积物源 
  河流一般发源于山脉之中,在风化作用的影响之下,地面的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的分解,从而形成易于被水流携带的小块沙粒,或者形成易于溶于水的物质,从而在水流流经时进入其中。其沉积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山上的破碎的岩石,河流形成过程中沿途的泥沙、土质物质等等,主要有各种砂岩、泥岩、砾岩等主要沉积物。 
  1.2河流沉积物的搬运 
  在风化作用进行的同时,岩石还遭受着剥蚀作用,机械破碎或者化学反应之后,被剥离或者蚀去。在较小的水流汇集之后,水流会对碎屑物等进行搬运。对于粗大的碎屑物(粒径>2mm)如砾石,常以滚动、滑动、拖移的方式在流水中被搬运,如流水速度较小,只有相对较细的颗粒沿河床底部滚动和滑动,如流速较大,就有较多的颗粒在河床底部移动,并且相互碰撞。 
  对于较粗的颗粒(粒径2-0.1mm)如砂,在搬运过程中因相互碰撞而被瞬时性推举向上向前运动,以及因受到紊流的涡旋作用而短暂上浮,则以跳跃的方式进行搬运;对于较细小的碎屑物(粒径<0.1mm)如粉砂、粘土,多以悬浮状态被搬运。还有以化学形式搬运的产物,通过真溶液或者胶体溶液进行搬运,搬运形式多为离子如Ca2+、HCO-3等。另外还包括生物吸收介质中的化学元素来营养自己,建造其骨骼,死亡后它的骨骼随着水体的迁移在水体中沉淀堆积。 
  1.3沉积成因与作用类型 
  (1)关于沉积发生的原因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①在河道由狭窄突变为开阔的地段、河流弯道的凸岸、支流与主流的交汇处、河流的泛滥平原上、河流的入湖入海处等处由于流速减慢而发生沉积。 
  ②在遭遇枯水期、河流被袭夺、在干旱区河水遭受强烈蒸发等原因导致流量减少。 
  ③在一些山区由于山崩、滑坡以及洪水等将大量的碎屑物注入河床,或单纯由于流量减少都可以使河流超负,从而使较粗的碎屑物在河床中沉积下来。紧接着会造成河床抬高,朝宽而窄平的方向演化,河水在宽而窄的河床上流过,会频繁的发生分散与汇聚的作用,形成多条岔道,动力减少从而发生沉积。 
  ④河床底部某些部位变得比较平坦,导致涡流减弱,容易发生沉积。 
  (2)沉积作用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①机械沉积:由于重力作用的支配,重的物质搬运距离近,先沉积;轻的物质搬运距离远,后沉积。 
  ②化学沉积:化学方式的搬运物按化学方式沉积,它受反应规律的支配。在真溶液中,难溶物质先沉淀,易溶物质后沉淀。水中的胶体质点的沉积是通过与电解质的中和作用,或正负胶体之间的中和作用,或水的蒸发作用等进行的。 
  ③生物有机体的沉积堆积作用:如生物的钙质骨骼通过堆积变成石灰岩,植物被埋藏后变成煤炭。 
  2.河流沉积的研究意义 
  河流是最活跃的地质外力,它塑造地貌形态,改变地球的外貌。河流相的分布很广,尤其是古代河流分布面积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并有大型的河流相砂岩体发育,砂岩体主要发育在河床亚相中,形态常呈上平下凸的透镜状,侧向发生尖灭,被粉砂岩和泥岩取代。 
  河流相在形成过程中,形成一些列的亚相。这些亚相与能源聚集具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冲积平原,岸后沼泽和废弃河道充填沼泽,牛轭湖,这些沉积场所多存在于曲流河沉积体系,网结河沉积体系中,而辫状河沉积体系成煤的条件是有限的,正在形成的辫状河体系对于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往往不利,因而难于出现有工业价值的可采煤层。河流沉积体系中河流相的砂体若离上覆和下伏的生油凹陷中心较近,就会形成有利的油气储集层。沉积相的平面分布控制着砂体的空间展布,进而影响着赋铀砂体的空间分布。 
  3.结论 
  作为很重要的一种陆源沉积,河流沉积物及其岩石是地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含有重要的矿产和油气资源。因此,河流沉积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充分发掘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1]熊平,程琛,陈顺顺.网状河流沉积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10). 
  [2]陈建强,周洪瑞,王训练.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M].地质出版社. 
  [3]舒良树.普通地质学[M].地质出版社. 
  [4]王随继,倪晋仁,王光谦.河流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0,(04):362-369. 
  [5]吴朝东,刘建民,王军,李忠,谢小建.河流沉积单元分析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J].地质科学,2003,(01):60-73. 
  [6]吴婧,洛跃雄,黎成.河流沉积相鉴别标志及特征比较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01):177-179+199. 
  [7]裘亦楠,张志松,唐美芳,杨顺举,冯桂霄.河流砂体储层的小层对比问题[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02):46-52+9.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河流沉积成岩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https://m.gc5.com/ytgc/ytlw/10280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