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岩土论文
  3. 内容

某线路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摘要:某线路设计路宽18m,全长5940m,线路基本与209国道走向一致,主要为两侧加宽。主要分析了该线路沿途工程地质条件,并针对具体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线路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问题
  1 引言  
  某线路起于巴东长江大桥北侧引桥,止于神农溪小区北西侧的断垭处,设计路宽18m,全长5940m,线路基本与209国道走向一致,主要为两侧加宽,部分线路段走向有所调整,交通较为便利。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成因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对各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作出评价。 
  2 工程地质条件 
  线路区地形有一定起伏,除太矾头附近地形较缓外,斜坡在高程440m以下地势较陡,坡角15°~25°,高程440m以上至500m地形坡角5°~15°,500m以上为陡坡区,坡角25。~40。。线路区冲沟较发育,部分为深切沟,部分冲沟较宽缓,规模较大的冲沟自西向东依次为:一号沟、陈家沟、二号沟、三号沟、三叉沟、四号沟、五号沟、梁子弯沟、界沟、活水沟、小梁子沟、介子沟等,冲沟自北向南汇入长江,将岸坡切割成间隔50~150m的近南北向展布的长方形条块,冲沟两侧地形相对较陡,坡角一般15°~35°,局部陡立。 
  线路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布广泛,基岩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二段(T2b2)地层。第四系广泛分布于线路区两侧斜坡上,成因类型和岩性特征简述如下:1)人工堆积(Qr):以碎、块石为主,结构松散,主要为开挖209国道路基时堆积在斜坡上,厚1~8m,土石工程分级为I级。2)残坡积(Qel+d1):广布于山体斜坡上,厚一般1~2m,局部4~11,为碎石土夹块石,呈松散状,部分表层有厚0,5~1的耕植土,土石工程分级为I级。3)崩坡积  线路区位于走向近东西的官渡口向斜北翼,斜坡岩层倾南~南西,总体为顺向坡,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线路区地质构造以近东西向褶皱为主,裂隙次之,断层不甚发育。线路区地形为一总体向南倾的斜坡,地表水系较发育,表现形式为冲沟密布,坡体后缘及坡体上大气降水主要沿冲沟向长江排泄,部分下渗补充地下水。区内地下水按赋存条件主要分为松散介质孔隙水和碎屑岩裂隙水。总体而言,水量均不丰沛,地下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大的不均一性。 
  线路区出露基岩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二段(T2b2)碎屑岩,该层岩性软弱、易风化破碎,区内广泛分布。线路区内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滑坡、崩塌(滑)堆积、边坡坐落体(含人工切坡)等不良地质问题。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自然平衡状态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诱发了局部岩体浅层的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边坡失稳及弃渣集中堆放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等两方面,部分地段已造成一定的危害。勘探结果显示,场地地面下不存在易液化的饱和砂土、粉土层,因此该工程中不存在地基土地震液化问题。  
  3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线路区岩层产状略有变化,总体为170°~240°∠18°~40°,次级褶皱发育,线路区第四系有残坡积、崩坡积、崩塌(滑)积和滑坡堆积等。残坡积分布于山体斜坡表层,崩坡积分布于小梁子和介子沟一带,厚2~6m,为碎石土夹块石,结构松散一稍密状,滑坡堆积体中以碎、块石为主,部分夹碎石土,厚度变化大,厚一般10~30m,结构松散一稍密状。 
  大部分为路堑,少量为路堤。线路上分布有滑坡、崩塌(滑)堆积和边坡坐落体等不良地质现象。线路区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将破坏现存状态,可能带来以下工程地质问题:崩滑堆积体稳定性导致的路基稳定问题、高边(切)坡稳定问题与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等。  
  4 结论及建议  
  线路区冲沟发育,地形较破碎,通过地段分布有多条冲沟,多处滑坡、崩坡积及残坡积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差异较大,存在滑坡(崩滑堆积)路基稳定与高切坡的稳定问题。建议在施工中开展施工地质工作,对在施工中发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参考文献: 
  [1]周永敏.莆田市区的工程地质情况[J].西部探矿工程,2001.(05). 
  [2]赵斌,白如珍.忻州市区地基土的岩土工程特性[J].西部探矿工程,2003,(01).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某线路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https://m.gc5.com/ytgc/ytlw/1033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