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前 言 第一篇 中国古代灾害科学 第一章 中国古代灾害科学简况 一 中国古代对灾害认识的精萃 二 中国古代灾害科学中的理学、工学、法(律)学 第二篇 中国现代灾害科学要义 第二章 现代灾害的基本特征与双重属性 一 现代灾害的基本特征 ……马宗晋(1933.1.31.—) 吉林省吉林市人。地质学家,减灾专家,全球构造的探索者,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的创立者。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1月出生在吉林省一个军人家庭里,在日寇强制推行的奴化教育影响下,直到12岁抗战胜利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因此深感耻辱,立志要为中国人争气。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使他深深爱上了地质学。1951年以迫切的心情和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师从王鸿祯、张席缇教授。随后留校任普查系普通地质学助教,辅导课很受学生欢迎和教师赞许,自制的海浪质点运动教学模型曾受到校方的鼓励。1957年在党的“向科学进军”号召的鼓舞下,怀着对李四光的无限钦佩,考取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师从李四光的学生孙殿卿教授,立志继承先生的理论,弘扬先生的理想。读研期间遵照李四光的嘱咐入北大补修了一年的数学和力学。1960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研究生毕业,论文《湖北中新生代构造的力学分析,兼论三峡坝基稳定性和江汉平原石油构造》中编制的湖北省构造纲要图、两组褶皱联合作用的点阵分析和背斜构造格局的差异变形分析等结果,一直被引用到今天; 所完成的湖北中新生代构造力学分析,成为区域构造、基底与盖层不协调变形、褶绉联合等研究的重要参考。毕业后留在地质所工作,担任构造力学实验组组长,助理研究员,从此开始研究构造力学,特别是岩石节理(岩石受力的裂缝)形成的机理。1965年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节理的力学性质,分期、配套问题》,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一举奠定了在地质力学研究方面的地位,文中的观点至今为高校地质构造教材所引用。同年担任川东缝洞型油气藏研究队队长,深入川东和威远油田地区研究缝洞型油气藏分布规律,根据生产实践提出的问题修正原定研究内容和方法,苦战8个月,研究结果受到四川石油指挥部的表扬。 历任京津地区地震办公室(国家地震局前身)分析预报组组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现为名誉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1992年当选为地学部学部委员,1994年转为中科院院士。1998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顾问,是我国卫星对地观测网项目的首席专家,国家三部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