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费亏损的主要原因,大家共同认定的事实:
①实际工效高于定额标准;
②定额工日和实际工日的工时不同;
③国内项目人工费亏损。
我的观点:基于以上三点共识,人工费亏损的原因决不能简单归于单价或管理的问题。我认为这两点均为人工费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兼而有之,但并不仅限于此。如果说单价过低,那么就存在单价到底低多少的问题?因为存在以上①、②两点原因,我们绝对不能单纯地说“定额人工单价才20元一个工,而实际要40元一个工”(注:人工单价只是举例,与实际可能不符;以后例子中数据同)。
因为实际工效高于定额标准,假设完成某项工作定额人工消耗量3个工日(1工日=8小时),而实际耗工2.7个工日(1工日=8小时),节约0.3个工日;因为定额工日和实际工日的工时不同,假设定额人工单价20元/定额工日(8小时),市场人工单价40元/市场工日(12小时),那么市场人工单价折合成定额工日单价应为40/12*8=26.67元/定额工日;完成该工作定额人工费=3工日*20元/工日=60元;完成该工作实际人工费=2.7工日*26.67元/工日=72元;完成该工作人工费亏损=60-72=-12元;其中人工数量节约省了8元,人工单价造成亏损-20元;以上例子可以简化成以下平衡公式总亏损=节约-亏损从以上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出人工费的亏损是实际耗工和定额人工费单价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只有一个。如果把亏损单纯归结于一个原因,而忽视另外一个原因,势必会加大亏损。
问题找到了,接下来我们分析问题。
如果要减少总亏损,那么方法有三种:
1、节约增加;
2、亏损减少;
3、节约增加、亏损减少;
当然是第3种情况最理想。问题分析完了,接下来我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节约人工消耗量?在于有没有能够合理的利用人工,合理的安排进度.工种间能不能合理的搭配 以及项目有没有返工(不算侵权吧?)其实总的一句话,从管理中要效益。这个似乎是老调从弹,总以为一谈到管理就是务虚,但工程管理的核心工作——效益管理的核心地位永远都不曾改变过,也不可能改变,这是经济规律。只是人们忽略了对它的管理或者是不懂得如何去管理。所以以上预算新手提到的内容就是我们管理者要去管理的内容,也包括他说的黑钱、回扣等跑冒滴漏问题。如果不从管理入手,只会进一步加大人工费亏损。而黎海明提到的现在人工都是“采用包清工的方式包出去的”,进而形成了“以包代管”的模式。这恰恰印证了效益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表面上,这样是在按市场规律办事,并且“施工单位往往不把这些(合理的利用人工,合理的安排进度.工种间能不能合理的搭配 以及项目有没有返工)做为补偿给班组的费用的借口”而增加成本,但问题真的如此简单吗?清包单位有没有已经在清包价格中考虑了上述因素呢?如果清包单位能够处理好上述问题,是不是他的效益会好很多呢?这部分效益是不是应该转化成你的赢利呢?所以,项目管理决不能以包代管,不要认为以包代管就已经把风险成功地转嫁给了分包单位,其实最终还要总包单位自己来买单。如果分包单位和总包单位的管理水平能够共同提升,那么可以设想人工费用肯定能降下来。
市场人工单价高于定额人工单价的问题怎么办?目前定额人工单价低于市场人工单价已经是事实。其原因我就不在这里阐述了(因为我也还没有比较完整的见解)。但随着计价方式的改革,最终会脱离原有定额基价计价方式,而逐步向量价分离的趋势发展。如果那样,人工费的问题就有望得到彻底解决。但施工单位将不得不去面对成本和效益、政府定额和企业定额的问题了。到那时象黎海明这样走在前头的人就有甜头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