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铁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及索赔应采取的几点措施
摘要:本文主要从当前铁路施工项目面临的的经营现状出发,提出成本控制和索赔工作的重要性,总结了如何降低成本的几点措施,阐述了索赔的含义、产生原因、成立条件和总结索赔工作采取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铁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索赔,措施
近年来随着铁路建设单位体制改革,随着铁路工程领域招投标管理制度的日趋规范,铁路施工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标价格愈来愈趋向合理低价。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低价中标的趋势,承揽的工程是否盈利,是每个施工单位非常关心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工程项目盈利?就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与索赔工作。这样就使得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工作和索赔收入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和介绍索赔的含义、产生原因、成立条件、依据和加强索赔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几点措施
1、把成本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成本管理只有参与生产全过程,搞好全过程的控制,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要加强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基础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使工程项目成本的变化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
2、抓成本管理必须全员参与
抓成本管理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某一个部门的责任,而且是项目各个部门的责任,要把控制成本的责任按照各项管理的性质分劈落实到各个部门,实行成本承包责任制,有奖有罚,把成本控制的好坏与职工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全体职工认识到降低成本是企业生存发展和盈利的需要,是自身的需要,以形成全员参与控制成本的良好氛围。
3、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施工前对施工组织设计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进行方案必选,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制定较为经济可靠的施组,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4、从施工要素控制工程成本
1).人工费控制:人工费占全部工程费用的比例较大,一般都在10%左右,所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要从数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达到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尽量使用一支固定的队伍,避免多队伍交叉作业造成的工日浪费。 2).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65%一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一般作法是要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是对材料用量的控制:首先是坚持按定额确定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其次是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再就是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力求用低价材料代替高价材料,加强周转材料管理,增加周转次数等。
另一方面是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主要是由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加以控制。首先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在保质保量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料;其次是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以降低运输成本;再就是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3).机械费的控制:尽理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量.通过合理施工组织、机械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同时,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降低大修、经常性修理等各项费用的开支。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从不同角度降低机械台班价格。
5、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始终贯彻公司贯标制订的质量方针.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量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返修不必要的工、料、机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6、加强合同管理,防止漏洞
必须规范各类合同管理,无论是内部合同还是外部合同,严格执行无合同不开工的制度,在开工前就以合同明确各自的成本责任,不留活口,一次抱死,奖罚分明。合同采用评审制度,合同应由项目部经理及领导班子成员及各部室负责人共同评审,让后上报公司相关部门审核,主管领导审批。
所有合同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管理,除能够及时结算或者处理的事项外,其他的与外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往来,技术、用工等事项,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合同,不得以口头形式约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有关条款进行处理。签订合同时双方的责任义务要明确,避免经济纠纷案件的发生。
7、科学管理,合理组织,尽可能缩短工期
项目施工工期的长短是项目求效成败的关键之处,如何能最大程度地缩短工期,降低现场机具的租赁费用及管理费用,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应严格规定每道工序的操作时间,注意不同工种之间的穿插,合理巧妙的利用了夜间施工,尽可能的扩大工作面,尽量避免窝工现象。及时清退现场租赁机械、设备等。降低项目成本。
二、工程项目索赔
1、索赔含义
工程施工单位索赔通常是指在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或者由于其他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失,通过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对方提出经济或补偿要求的行为。索赔时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它是合同当事人之间一项正常的而且普遍存在的合同管理业务,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的合情合理的行为。
2、索赔产生的原因
1)当事人违约
当事人违约常常表现为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发包人违约常常表现为没有为承包人提供合同约定的施工条件,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数额付款等。监理人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作,如未能及时发出图纸、指令等也视为发包人违约。承包人违约的情况则主要是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期限完成施工,或者由于不当行为给发包人造成其他损失。
2)不可抗力或不利的物质条件
不可抗力又可以分为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自然事件主要是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并不能克服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海啸、瘟疫、水灾等;社会事件则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令的变更,战争、罢工的呢过。不利的物质条件通常是指承包人在施工现场遇到的不可预见的自然物质条件、非自然的物质障碍和污染物,包括地下和水文条件。
3)合同缺陷
合同缺陷表现为合同文件规定不严谨甚至矛盾、合同中的遗漏或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应当给予解释,如果这种解释将导致陈本增加或工期延长,发包人应当给予补偿。
4)合同变更
合同变更表现为设计变更、施工方法变更、追加或者取消某些工作、合同规定的其他变更等。
3、索赔成立的条件
1)构成施工项目索赔条件的事件
索赔事件,又称干扰事件,是指那些使实际情况与合同规定不符合,最终引起工期和费用变化的各类事件。例如工程变更和不可抗力导致施工条件的改变造成的时间,费用的损失。
2)索赔成立的前提条件
索赔成立,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①与合同对照,事件已造成了承包人工程项目成本的额外支出,或直接工期损失;
②造成费用增加或工期损失的原因,按合同约定不属于承包人的行为责任或风险责任;
③承包人按合同规定的程序和时间提交索赔意向通知和索赔报告。
以上三个条件应该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4、索赔的依据
变更索赔证据是随合同的签订及履行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多样的工程记录。在实际施工中要加强文档管理,高度重视索赔资料和证据的搜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招标文件及附件、合同签订前的其他签约、备忘录等;
②甲方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其中的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布置往往对索赔有重要的影响;
③合同文件及变更文件、各种会谈纪要;
④工程检验记录,如建筑定位放线验收单、基础验槽记录等;
⑤工程照片,照片能够较清楚和直观地反映某种实际现状,是比较有力的证据,等等;
5、加强索赔工作采取的几点措施
1)提高索赔工作水平,加强索赔工作管理,健全索赔管理机制。
设立高素质的索赔班子,索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工程技术,施工管理经验、法律、文件编制、谈判技巧等为一体,并且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2)制定索赔策略,寻找一切索赔机会
通过现场考察,对合同条件和图纸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寻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索赔机会,充分利用索赔手段而获得额外利润的策略,将投标价较低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施工中变被动为主动,找准索赔事实和充分的依据,也是施工索赔成功的关键。
3)完善索赔资料,保证索赔资料的完整性
在过程中要派专人收集整理、妥善保管索赔证据资料,包括招标文件、合同、设计变更、气象资料、备忘录、会议纪要、工程照片、声像资料、施工图、进度计划、隐藏工程检查记录、施工日志、业主或监理已批准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现场签证。原材料进场交接验收记录及双方的来往信函等。一方面可以作为双方提出索赔的根据,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合同履约证明。
4)施工现场索赔资料及时签认
要在索赔的第一时间内完成签证,不能等事件完成后再签,以免发生漏签,更不要把各个索赔事件进行累加后再签证,一次性大的数额,业主也会不满,要学会积少成多,签证是索赔的第一手充分必要证据。
5)编写索赔报告,数额计算要准确、真实
在索赔报告概述中要简明扼要地论述事件发生的过程;论证中详细介绍和分析索赔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理和解决过程、索赔依据等;索赔计算中要具体在对施工进度影响、工程的损失等方面合理地计算,各项费用要有依据,不可无理夸张加大。
6)、掌握索赔谈判技巧性
谈判技巧是索赔谈判成功的重要因素,要使谈判取得成功,认真做好谈判准备乃是促成谈判成功的首要因素。谈判人员应在统一的原则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变的灵活策略,以争取主动。在谈判中要随时研究和掌握对方的心理,了解对方的意图,要以理服人。对分歧意见,应相互考虑对方的观点共同寻求妥协的解决办法等。
6、结语
作为铁路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创造出优质的工程产品,而且要重视成本控制和索赔这两项工作,只有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和索赔工作,施工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求的生存,从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