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超” 现象的核心定义
核心逻辑:按规范要求,应遵循 “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 的管控顺序,而 “三超” 恰好打破这一逻辑,形成 “造价失控链条”。
二、“三超” 现象的具体拆解(附阶段、原因与案例)
1. 第一超: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
发生阶段: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编制设计概算时,发现概算金额超过前期批准的投资估算(通常约定偏差率需≤10%,超此范围即认定为 “超”)。
常见原因:
① 前期投资估算粗糙:仅基于项目大致规模估算(如按 “每㎡住宅 8000 元” 笼统测算),未细化分部分项工程(如结构、装修成本),导致估算精度不足;
② 设计方案 “超规”:设计方过度追求功能或外观(如增加大型景观、采用进口建材),未按投资估算限额控制,导致设计内容超出估算覆盖范围;
③ 外部条件变化:估算编制后,材料、人工价格短期暴涨(如钢筋价格 1 个月内涨 20%),或政策要求升级(如新增绿色建筑标准),导致概算被动超支。
案例:某住宅项目前期投资估算 10 亿元(按 “1000 套 ×100㎡/ 套 ×10000 元 /㎡” 测算),初步设计时,设计方案增加 “社区会所 + 恒温泳池”,且选用进口外墙保温材料,最终设计概算达 11.8 亿元,超估算 18%。
2. 第二超:施工图预算超设计概算
发生阶段:项目施工图设计完成后,编制施工图预算时,预算金额超过已批准的设计概算(通常约定偏差率需≤5%,超此范围即认定为 “超”)。
常见原因:
① 设计深化过程中 “量增”:初步设计较粗略(如仅标注 “墙体厚度 200mm”),施工图细化时新增内容(如墙体增设防潮层、增加构造柱),导致工程量超出概算测算量;
② 材料设备选型升级:概算阶段按 “中档材料” 测算(如瓷砖 150 元 /㎡),施工图阶段设计方改为 “高档材料”(如大理石 300 元 /㎡),未同步调整概算限额;
③ 定额与取费偏差:概算采用 “行业定额” 测算,预算采用 “地区定额”(部分地区定额消耗量高于行业定额,如人工消耗量高 10%),导致预算金额增加。
案例:某办公楼项目设计概算中,“外墙装修” 分项按 “涂料 + 局部石材” 测算,造价 200 元 /㎡;施工图阶段,设计方将外墙全部改为干挂石材,且石材单价从概算的 200 元 /㎡升至 350 元 /㎡,最终该分项预算达 450 元 /㎡,单此一项就导致整体预算超概算 6%。
3. 第三超:竣工结算超施工图预算
发生阶段:项目竣工后,审核施工方提交的竣工结算时,发现结算金额超过施工图预算(无明确偏差率约定,只要超预算即属于 “超”,通常行业内超 5% 以上即视为管控失效)。
常见原因:
① 施工阶段变更签证过多:业主临时提出功能调整(如修改房间布局)、设计方出具设计变更(如调整管线走向),或现场施工条件变化(如地质不符需加深基础),导致新增工程量未纳入预算;
② 索赔事件频发:施工方以 “业主延期供料”“设计变更导致工期延误” 为由提出索赔,要求补偿人工窝工、机械闲置费用,增加结算成本;
③ 预算编制疏漏:预算时漏算部分工程(如室外管网、绿化工程),或未考虑风险费用(如雨季施工增加的排水费),导致结算时需补计费用。
案例:某市政道路项目施工图预算 8000 万元,施工中因业主要求 “拓宽道路 1 米”(新增路基、路面工程),且遭遇暴雨导致停工 10 天(施工方索赔窝工费 50 万元),最终竣工结算达 8900 万元,超预算 11.25%。
三、“三超” 现象的危害与应对方向
1. 核心危害:
对业主:增加投资压力(需额外筹措资金),甚至导致项目 “烂尾”(如超支后资金断裂);
对施工方:结算超预算可能引发业主拒付超支部分,导致工程款拖欠,影响企业现金流;
对行业:破坏造价管控秩序,引发合同纠纷(如业主与施工方就超支部分追责),降低项目建设效率。
2. 关键应对方向(关联此前知识点):
针对 “第一超”:加强前期估算精度(采用 “定额指标 + 细分项” 测算,如按《房屋建筑定额》拆分结构、装修成本),推行 “估算与设计方案联动审核”;
针对 “第二超”:严格执行 “限额设计”(将概算限额分解至各分项工程,如 “外墙装修≤200 元 /㎡”),施工图设计时同步核算成本;
针对 “第三超”:严控施工变更(建立 “变更审批流程”,变更前需先核算造价影响),利用 BIM5D 技术动态监控成本(如实时对比预算与实际消耗)。
四、关键注意事项
“三超” 并非 “绝对禁止超支”:若因不可抗力(如地震导致基础重建)或政策强制要求(如新增抗震标准)导致超支,需按流程申请 “限额调整”(如重新报批投资估算),此类情况不属于 “失控型三超”;
区分 “量超” 与 “价超”:“量超” 是工程量增加(如墙体面积从 1000㎡增至 1200㎡),“价超” 是单价上涨(如瓷砖从 150 元 /㎡涨至 200 元 /㎡),应对时需针对性施策(量超控设计,价超控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