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施工技术
  3. 内容

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何为建筑工程质量通病?

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而由于疏忽管理 难以彻底根除的质量问题。此类问题如果不彻底根治,将会对建筑施工功能、结构安全造成很大隐患,严重可能给业主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房屋建设施工过程中、手工操作多,材料品种、性能差异大以及受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住宅工程存在着一定的质量缺陷,诸如“裂、渗、漏”等质量通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住宅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住宅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引起了一些用户的投诉。

因此,防治工程质量通病一直是建设部门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公司比较重视的质量管理方向,住宅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按照建设标准,落实质量技术措施,住宅质量通病问题最终是可以减少的。

二、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分析及防治

表现形式: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者漏振,模板拆除后有孔洞、漏筋、蜂窝、麻面、夹渣等。

1、夹渣

夹渣

夹渣防治措施:

a、编制配模方案统一配模,禁止在现场随意切割。

b在已硬化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捣混凝土前,应清除表面残浆、浮石、垃圾、杂物,充分浇水湿润,用同配合比混凝土砂浆接浆。

c混凝土浇筑停歇时,在继续浇筑前,先认真检查,清除垃圾杂物,以防施工缝处造成缝隙夹渣

2、麻面

混凝土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与麻点,形成粗糙面,影响外表美观,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麻面原因分项及防治措施:

a、工人随意加工、加工误差大,使模板接缝过大导致漏浆;安装模板未刷脱模剂或使用过旧模板,模板表面为未清理干净、导致拆模后出现麻面。

b、浇筑混凝土高度超过3米时未设置溜槽造成石子离析。

c混凝土浇捣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振捣应至气泡排出为止。

3、墙柱底部烂脚

模板下口封闭不严实,导致漏浆;底部有积水。

墙柱底部烂脚原因分项及防治措施:

a、浇筑顶板混凝土时,在墙、柱根部支设模板处用2m 刮尺刮平,并控制墙体两侧及柱四周板面平整度,标高偏差控制在2mm 以内,并用铁抹子抹平。

b、安装模板时、保证模板拼缝严实。

C、浇筑混凝土前一天在墙柱脚用高标号砂浆封堵。

4、孔洞

钢筋过于密集、振捣不密实、漏振砂石分离、运输过程中随意加水。

孔洞原因分项及防治措施:

a、钢筋稠密区域,可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如机械振捣有困难,可采用人工振捣配合。

b、预留洞口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采取正确的振捣方法,振捣跟着下料走,防止漏振。

C、必需控制混凝土质量、严禁运输、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

楼板小直径钢筋位置、间距难以保证;负弯矩筋位移;梁、板上筋有效高度不够。

防治措施

a 、将设计图纸“几”字形马凳改为  “工”字形马凳。

b、梁板底筋下用规定厚度的预制水泥垫块垫稳,由于底板混凝土较厚,一般的钢筋保护层垫块容易压坏,咋们这边习惯用大理石碎片支设钢筋保护层。

c、板内预埋管应穿在负筋之下、底层筋之上。

d、绑扎楼板上部钢筋及浇筑混凝土时,工人应在搭设好的跳板上操作,以免踩踏、压弯上部钢筋

e、垫块的间距一般为800mm 左右,以垫块间钢筋不下垂为准。

g、梁底垫块应垫在箍筋下,板的垫块应垫在钢筋交叉处。

g 、垫块应垫稳,墙、柱垫块要扎牢,防止移位、脱落。

5、墙、柱主筋偏位

模板固定不牢,在施工过程中触碰了柱模,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触碰箍筋及纵筋;柱纵筋上部无定位箍筋约束。

防治措施:

a墙、柱采用塑料垫块,紧贴模板。

b柱子钢筋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用减去四周保护层的卡具固定柱筋; 墙板筋在双层筋之间设置梯子筋用以保证双层筋之间的间距,在模板上口加一道水平筋, 并用电焊加以固定。

c浇筑混凝土时,不得强行弯折伸出钢筋,振动棒或下料斗尽可能避免碰撞钢筋,发现撞斜碰歪,及时进行校正。

6、直螺纹丝扣加工

丝扣数量不够,丝扣缺损,端部不平整。

丝扣数量不够,丝扣缺损,端部不平整、丝扣外露较长。

原因分析:

1)操作人员未经培训、交底不到位。

2)钢筋连接工程开工前,未进行接头工艺检验;

3)套筒进场验收把关不严,质量不达标;

4)钢筋套丝前,钢筋端头未切平、有马蹄形;

5)没有对接头进行扭矩检验;

6)接头钢筋拧紧扭矩值不达标,套筒未拧紧;

7)钢筋连接控制不严,丝扣外露太长。

防治措施:

1)钢筋连接工程开工前,应对不同钢筋生产厂的进场钢筋按批进行接头工艺检验;

2)加强对钢筋机械接头套筒进场报验时质量证明文件的检查,突出合格证中的规格、几何尺寸、生产批号与母材和套筒实物的对比;

3)钢筋端部应切平后,在加工丝头;

4)安装接头时,用管钳扳手拧紧,使钢筋丝头在套筒中央位置相互顶紧;拧紧扭矩值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6)要求。

7、缺棱掉角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棱角有缺陷。

原因分析:

a、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到位,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b、拆模时边角受到外力或重物撞击,或成品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c、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匀、漏涂。

防治措施:

a混凝土浇筑前应模将模板内垃圾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残浆杂物,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

b吊运模板,防治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保护好,以免碰损;小心拆模,以免拆模碰坏混凝土棱角。

c控制拆模强度,墙柱侧模拆模时,混凝土强度不应于于1.2MPa。

d若有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使破损程度用1:2.5水泥砂浆摸补整齐。

e涂刷脱模剂时,不得漏刷,以免模板脱不下,损坏混凝土。

8、外墙错台

模板底部加固强度不够,导致涨模。

防治措施:

在下层混凝土预留1排螺杆,标高控制在楼板面以下300mm处,支设上层模板时用预留好的螺杆将模板底部抠紧,并在外侧模板与下层已浇筑外墙混凝土面搭接处粘贴30mm宽双面胶,加强模板与混凝土表面的密闭性。

9、楼板裂缝

未做二次收面,养护不到位,过早加荷载。

防治措施:

a、混凝土初凝前,用2m刮尺沿四周强的根部向中间刮平,在用压光机压实。终凝前用木抹子磨平,并压实2-3遍。

b、及时加盖塑料薄膜覆盖浇水养护。

c、达到1.2Mpa后方可上料。

d、门窗洞口和房屋四角等薄弱部位应按设计要求放置加强筋,以防止这些部位出现裂缝。

e、加强混凝土浇筑后养护工作,对裸露表面应及时用潮湿材料覆盖,气温高的天气,应进行浇水养护,使混凝土保持始终湿润。

f、现浇板内电气及智能等线管应避免交叉和过度集中布置,禁止 三层及以上管线交错叠放,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间,线管直径小于1/3板厚。

10、梁二排钢筋间距过小

由于监管不到位,现场施工人员只注重进度等,导致梁底、梁面二排钢筋无分割筋(垫铁)。

防治措施:

一、二排纵筋之间的净距不小于25mm或一排纵筋直径的较大者;分隔筋不小于25mm或纵筋直径的较大者,一、二排纵筋与分隔筋三者必须紧靠,用粗铁丝绑扎。

钢筋堆放混乱、无标识牌明确监测状态,防错用

现场管理混乱、钢筋未分类堆放

项目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要根据现场做好平面规划并做好技术交底,材料要严格按照规格、型号、分类堆放,并做好巡视检查工作。

11、电渣压力焊

电渣压力焊缺陷明显,弯折过大,轴线偏移,焊包过小等。

防治措施:

对不合格的接头全数切除,重新焊接。将钢筋连接施工工艺对操作工人重新交底,并将不合格焊工替换。重新制作电渣压力焊焊接接头试件复试,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12、混凝土泵管压坏钢筋

混凝土泵管压坏钢筋,导致钢筋变形位移。

每隔一段距离在泵管下放置旧轮胎等支垫物。

13、同层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怎么施工?

当设计竖向构件(柱、墙)混凝土强度与同楼层水平构件(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交界处未按照规范要求对竖向构件按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进行浇筑,导致交界处的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偏低,经实体强度检测,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原因分析:

a、施工技术人员对GB50666《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第8.3.8条规定不熟知,业务素质不强,无责任心。在制定结构混凝土浇筑方案时,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浇筑考虑不全面、不细致,对交界区没有明确的方案和措施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进行分隔浇筑;

b、施工中,施工人员嫌麻烦,怕影响工期,怕增加施工成本,不愿采取分步浇筑技术措施,实际施工中不加控制,随意浇筑。

防治措施:

a、GB50666《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第8.3.8条规定,当施工图设计柱、墙混凝土强度比该层梁、板混凝土强度高一个等级时,柱、墙在梁、板高度范围内的混凝土,经原设计单位核算同意,可采用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进行浇筑;

b、当设计柱、墙混凝土强度比梁、板混凝土强度高两个等级及以上时,应在交界区域采取分隔措施。分隔位置应在低强度等级的构件中,且距高强度等级构件边缘不应小于500mm;

c、宜先浇筑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后浇筑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https://m.gc5.com/gczs/sgjs/1036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