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结构论文
  3. 内容

地下室结构施工及质量控制

    摘 要 地下室是建筑物中处于室外地面以下的房间。在房屋底层以下建造地下室,可以提高建筑用地效率。一些高层建筑基础埋深很大,充分利用这一深度来建造地下室,其经济效果和使用效果俱佳。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就地下室结构施工及质量控制进行叙述,希望通过以下叙述,能与各位同仁相互交流。 

  关键词 地下室;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048-02 

  1 工程概况 

  地下室基础形式为独立承台桩基础。桩采用先张法预应力砼管桩;承台底标高是-5.800m,电梯井部位是-6.000m。承台高是1000mm和1200mm。地下室底板厚度是400mm、电梯井部位底板厚度是1400mm,地下室底板面标高是-5.800m。该工程基础垫层混凝土采用C15,底板和地下室外墙板、顶板、柱、梁混凝土均采用C40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为0.6Mpa。 

  2 地下室施工工艺 

  2.1 垫层施工 

  该工程垫层施工时,可根据土方工程施工情况,配合基坑挖土的进度穿插进行。浇筑垫层前,要设置标高基准,以控制基础垫层的标高。浇筑砼垫层前,要控制基坑内积水,若基底土层已被扰动,应将被扰动部分土清除,并按设计要求补强,及时浇筑砼垫层。浇筑时,应注意一定要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垫层标高。 

  砼浇灌前,必须由试验室根据使用材料的实际情况出具砼配合比单。拌制砼时,必须严格按配合比单执行,不得任意改变,并加强原材料的计量工作。砼的浇灌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密实,表面用木蟹拍打抹平。浇灌结束后再一次复核轴线及标高。 

  2.2 底板防水施工 

  涂刷防水层施工前,先将基层表面的杂物、砂浆硬块等清扫干净。对基层表面有水的地方,先使用拖把将水分拖干,并将基层曝露于干燥的天气中闲置一定时间,等水分完全挥发才能进行防水施工,严禁在有水的条件下施工防水。 

  涂刷第一道防水涂料:应先检查其基层部位有无残留的杂质,如没有,即可涂刷第一层防水涂料;如有杂质,则应先清理干净,然后用橡胶刮板进行第一层防水涂料施工。涂刮第二道防水涂料:第一道防水涂料固化后,即可在其上均匀地涂刮第二道防水涂料,涂刮方向应与第一道的涂刮方向相垂直。 

  2.3 地下室施工缝及后浇带留设 

  1)防水混凝土施工缝位置的规定 

  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宜少留施工缝,当留设施工缝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工程整个地下室的水平施工缝考虑设置一道。水平施工缝的留设位置为:地下室外墙留设在底板面标高以上400mm~500mm处。其余位置未经设计允许不得留设施工缝。楼梯每次浇1~2个梯段,施工缝留设在3~4个踏步处,并符合板跨1/4~1/3处的要求,同时按规范要求留设梯板垂直缝。当四周有混凝土墙板时,墙板施工缝相应增加。 

  2)止水带 

  为保证地下室壁板不渗漏,地下室四周外墙水平施工缝形式按设计和防水工程施工验收规范要求,采用预埋3mm厚500宽钢板止水带,止水带在搭接处要求焊接密实。沿外侧壁兜通,接长采用焊接。 

  2.4地下室钢筋制作及绑扎 

  1)钢筋制作 

  钢筋制作必须经钢筋翻样详细放样,经复核无误后,将料单交付钢筋加工车间进行制作,并将按构件号标注编号,分类堆放,按工程进度需要运至现场安装点进行绑扎。钢筋放样应格外细心认真,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的规格数量及几何形状、尺寸等精心制作。如在结构局部钢筋过密,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应事先请设计部门作相应的代换修改,以确保施工质量。钢筋制作应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设置接头。 

  2)地下室基础筏板钢筋绑扎 

  在筏板混凝土垫层施工后,根据控制轴线弹出底板外围线及柱、墙位置线,并按线部署钢筋绑扎与安装工作。钢筋接头暂按如下做法考虑,设计或业主如另有要求,在施工时按具体要求更正。地下室底板、基础梁中受力钢筋<Φ18钢筋考虑采用搭接接头,≧Φ20钢筋采用滚压直螺纹机械连接接头,同一截面内的接头率小于50%,相邻接头间距不小于36倍钢筋直径,接头应尽量避开受拉区。混凝土垫层的强度能够满足承受钢筋和上部施工荷载,轴线及柱、墙尺寸线复核无误。 

  地下室底板钢筋施工时,考虑到上层钢筋和施工作业荷载重量,底板厚度较大,为保证上层钢筋位置的正确,采取在上下层钢筋之间设置撑筋。底板钢筋绑扎好后,应严禁用做人行或浇筑混凝土的通道,以免将钢筋踩到下面,而影响底板的受力性能。待上述底板钢筋绑扎完毕,再行绑扎柱、墙插筋,插筋按设计图纸间距留设,并应保证接头位置正确。 

  2.5地下室模板工程 

  1)模板的选择 

  模板的支撑系统考虑采用:拼挡和楞木采用50×100木方,柱箍采用双根钢管,梁、板、墙支撑体系采用φ48×3.0钢管扣件排架支撑。由于地下室顶板混凝土厚度一般为250mm,故地下室的模板支撑体系考虑全部采用Φ48×3.0钢管扣件支撑体系。其中楼面模板应采用满堂支架,立杆间距不大于800,地下室顶板支撑体系立杆间距拟设置为800×800(以后按计算调整),以保证上部结构体系的稳定性。 

  2)地下室柱子模板支撑 

  该工程地下室柱为矩形柱,其中一部分柱子与剪力墙串连在一起,均采用竹胶合板模板、50×100楞木和定型木模板。方柱箍采用双根48×3.0钢管,间距为400~600。柱宽大于700的需增设一道M12对拉螺栓,增加模板的强度和刚度。由于本工程存在剪力墙,其模板在安装时也应设置对拉螺栓。 

  3)地下室墙板模板支撑 

  该地下室墙板防水抗渗要求较高,要保证施工质量,首先必须保证模板支撑质量。模板应平整,拼缝严密不漏浆,并应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墙体外模应加斜撑,防止模板变形和外倾。墙板采用M12穿墙止水螺栓,间距一般不超过600,实际施工按计算取值,螺杆中部焊上50×50钢板止水片。   4)地下室顶板结构模板支撑 

  该工程顶板梁板体系采用12厚竹胶合板模板。由于地下室顶板梁结构断面比较大,故地下室梁模板支撑除按常规在梁底设立双立杆外,再在梁底中间部位增加一根立杆,组成三立杆,梁底三立杆以上用短钢管、双扣件搭接,接长到楼板底,作为楼板模支撑立杆。 

  支模时,除按上述要求之外,对于高度≥800mm(扣除现浇板厚度)的顶板主梁,在梁中间部位增设拉结螺栓。考虑到本地下室层高一般,可设置两道水平系杆,一般联系杆垂直间距不应大于1.80m。并按要求另设剪力撑,间距不大于6.0m。 

  梁底模按连续梁计算,先按常规选用支架间距、模板类型和侧立档间距,按结构力学计算或查表求得M、V、f值进行复核。梁的侧模板计算,应结合混凝土浇筑速度、混凝土入模温度及外加剂使用情况综合考虑,可按常规配置,但地下室顶板厚度除注明者外,一般板厚为250mm计,该部分梁板支撑应按施工规范计算。 

  5)地下室大梁模板支撑 

  梁高(扣除现浇板厚度)≥800的砼梁均需设置M12对拉螺栓,梁高(扣除现浇板厚度)大于1200的梁均设置二道对拉螺栓。跨度大于4m的梁板模板在安装中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另外,梁断面高度≥800,为安全起见,其梁底模板下立杆间距必须加密,搁栅应双向抵紧。在混凝土浇筑前在梁下支撑双立杆。受力搁栅与立杆的连接均采用双扣件连接。 

  2.6 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时应采用“分区定点、一个坡度、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浇筑工艺。划定浇筑区域,每台泵车负责本区域混凝土浇筑。浇筑时先在一个部位进行,直至达到设计标高,混凝土形成扇形向前流动,然后在其坡面上连续浇筑,循序推进。 

  2)混凝土的振捣 

  混凝土的振捣采用Φ50的插入式振动器,最大振动半径为50cm,浇筑时插点间距为300mm,振动点成梅花状布置。振动器振捣时严禁和电梯井预埋管和测温器接触,振动点要远离套管50cm左右进行振捣。 

  3)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及二次抹面压实后应立即覆盖保温,保温覆盖采用3cm厚棉粘。新浇筑的混凝土水化速度比较快,盖上棉粘后可进行保温保养,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 

  3 地下室结构施工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钢筋连接技术 

  对于Φ>20的受力钢筋连接采用剥肋滚压直螺纹钢筋连接技术,此法既使施工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工效高,又能保证钢筋接头质量达到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3.2 模板工程 

  该工程下翻承台、地梁的模板拟考虑采用砖胎膜,上翻地梁吊模采用翻边吊模形式。其余地下室模板采用普通扣件式钢管支承体系,经过计算能够达到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要求。模板采用12厚夹板模,墙板固定采用对拉螺栓。 

  3.3 混凝土工程 

  为防止因温度收缩应力引起结构裂缝,在地下室底板施工过程中,严密监控因砼水化热引起的内外温差,并采取措施,以防止底板砼因温差过大而引起裂缝。地下室砼施工时需进行合理有效的控温、养护、防裂措施,形成从商品砼加工厂配制到养护拆模的一系列裂缝控制措施。地下室砼建议采用“双掺”技术,既节约了部分砼的水泥用量,降低大体积砼的水化热,又保证砼的质量,加速工程进度。 

  3.4 地下室后浇带的施工 

  该工程地下室后浇带位置拟采用一次性钢丝网进行支模,施工后无需拆除,且能够与后浇混凝土形成较好的咬合界面。 

  4 结论 

  在对地下室结构施工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提升管理意识,做好协调与统筹,对于施工中遇到问题需要及时给以妥善处理。技术人员一定要熟悉施工工艺流程,对关键环节和重要工序加强施工的过程控制,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正如.地下室结构施工中的问题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3). 

  [2]宋穗徽.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9. 

  [3]甘瑞锋.浅谈人防地下室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7).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地下室结构施工及质量控制
https://m.gc5.com/jggc/lilun/10339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