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轨道交通2号线从南到北的第4个站,站位位于银海大道与建设路交叉口南侧,沿银海大道主路铺设,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车站。车站南端与区间单渡线相连接。站位东侧有鑫金现代城、荣旺商城、南宁正大畜牧有限公司等,西侧为舒巢酒店、博大医院等,西侧和南侧为3~8层的居民楼、沿街商铺等。车站两端相邻区间均采用盾构法施工,本站为南端区间提供盾构调头,北端设盾构吊出井。 大沙田站里程范围为YCK24+577.274~YCK24+843.474,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YCK24+765.974,车站外包总长266.20m。车站主体结构底板埋置标高为:61.74~63.39m,埋深约16.77~21.27m,本站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主体两层结构主要采用钻(冲)孔灌注桩+内支撑支护方案,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7.3m,钻孔灌注桩嵌固深度约为4~5m。 本站附属结构包括2座风亭,4个出入口,其中1、2风亭组分别位于站位东南和西北象限,Ⅰ、Ⅱ、Ⅲ、Ⅳ出入口及通道分别位于站位中部东侧、东北象限、西北象限、中部西侧。附属结构底板底标高约为70.85m,埋深约9.8~12.8m,采用明挖法施工。 1.3 勘察要求与目的 1.3.1 勘察目的 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的《南宁市轨道交通一、二号线初、详勘总体技术要求》和《南宁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大沙田站详勘技术要求》进行本次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具体的勘察目的和要求如下: (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采空区、岩溶、断层及破碎带、地面沉降、有害气体)的特征、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治理方案的建议。 (2)查明场地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年代、成因、分布范围、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能力,提出天然地基、地基处理或桩基等地基基础方案的建议,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构)筑物、路基等,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3)分析地下工程围岩的稳定性和可挖性,对围岩进行分级和岩土施工工程分级,提出对地下工程不利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的建议,提供基坑支护、隧道初期支护和衬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4)分析边坡的稳定性,提供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提出边坡治理的工程措施建议。 (5)查明对工程有影响的地表水体的分布、水位、水深、水质、防渗措施、淤积物分布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等,分析地表水体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 (6)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场地的地下水类型、勘察时水位、水质、岩土渗透系数、地下水位变化幅度等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提出地下水控制措施的建议。 (7)判定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8)分析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的相互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 (9)应确定场地类别,需进行液化判别,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10)查明各岩土层的分布,提供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供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层的基床系数、静止侧压力系数、热物理指标和电阻率等岩土参数。 (11)查明特殊性岩土及对工程施工不利的饱和砂层、卵石层、漂石层等地质条件的分布与特征,分析其对工程的危害和影响,提出工程防治措施的建议。 (12)基岩地区应查明岩石风化程度、岩层层理、片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组合形式,断裂构造和破碎带的位置、规模、产状和力学属性,划分岩体结构类型。 (13)对基坑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基坑支护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建议,提供基坑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 (14)分析地下水对工程施工的影响,预测基坑和隧道突水、涌砂、流土、管涌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需进行地下水控制时,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提出地下水控制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基坑涌水量预测。 (15)分析地下水对工程结构的作用,对需采用抗浮措施的地下工程,提出抗浮设计水位的建议,提供抗拔桩或抗浮锚杆设计所需的各岩土层的侧摩阻力或锚固力等计算参数。 (16)分析评价工程降水、岩土开挖对工程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周边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 (17)对出入口与通道、风井与风道等附属工程,应根据工程特点、场地地质条件和工程周边环境条件进行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18)对地基承载能力、地基处理和围岩加固效果等的工程检测提出建议,对工程结构、工程周边环境、岩土体的变形及地下水位变化等的工程监测提出建议。 1.3.2 主要技术要求 (1)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复杂地段、特殊地段或有施工关键部位,应进行重点勘察。 (2)详细查明地基中是否存在有害气体、废弃的管道、人防空洞、墓穴等及相应的资料。 (3)查明本施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历年最高水位、水质、流速、流向,查明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进行水质分析以评价地下水的腐蚀性。 (4)对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进行勘察、评价,尤其是对膨胀性岩土等提出相应的工程建议和措施。 (5)提供各含水层渗透系数(K)和钻孔涌水量值(q),计算基坑涌水量(要求说明计算的依据、取值条件及简要的计算过程)。 (6)粘性土提供指标:天然密度,天然含水量,天然孔隙比,饱和度,液性指数,塑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固结系数,快剪的c、Φ值,固结快剪的c、Φ值,渗透系数,不固结不排水剪(UU)的c、Φ值,固结不排水剪(CU)的c、Φ值,无侧限抗压强度,自由膨胀率、膨胀率、膨胀力和线缩率、体缩率、收缩系数,静止侧压力系数(K0,由其他试验结果经计算提出本指标)。 (7)评价各地层随暴露、遇水时间长短的各方面性能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应建议。 (8)查明膨胀岩土的饱和强度指标,提出膨胀岩土的饱和强度指标建议值。 (9)提供车站左、右线地质纵断面,在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增加横断面图。 (10)所有成果资料须满足《南宁市轨道交通一、二号线工程详勘总体技术要求》中详勘阶段的要求和深度。 1.4 勘察方法与完成工作量 勘察时采用工程地质调查、资料收集、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手段。勘察各项内容均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以满足工程施工图设计的要求为原则,在初步岩土工程勘察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的特点、场区岩土工程特征合理布置勘察工作量,并严格按照详细勘察技术要求完成本次勘察任务。 1.4.1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和《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的规定,本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如表1-2所示: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评价表 表1-2 工程重要性等级 一级工程 二级工程 三级工程 重要工程 场地的复杂程度等级 一级场地 二级场地 三级场地 中等复杂场地 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 一级环境风险 二级环境风险 三级环境风险 四级环境风险 二级环境风险 综合评定勘察等级 甲级 1.4.2 勘探孔的布置原则及深度确定 (1)钻孔布置原则 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以及总体技术要求,本工点详勘钻孔布置原则如下 1)钻孔平面布置:车站主体勘探点沿结构轮廓线布置,结构角点以及出入口与通道、风井与风道、施工竖井与施工通道、联络通道等附属工程部位均布置勘探点。车站主体结构布置有3条纵剖面,附属结构均布置有纵剖面,横剖面数不少于3条,且勘探点不少于3个。根据该原则,本次大沙田站详勘共布置钻孔33个,钻孔编号MBZ3-DST-01~MBZ3-DST-33,另外利用初勘钻孔12个和D标段的详勘钻孔2个,钻孔编号分别为MBZ2-C01~MBZ2-C12和MBZ3-SD-95~MBZ3-SD-96。 2)钻孔间距:本车站按中等复杂场地考虑,勘探点间距20~25m。 3)钻孔性质: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等规范及设计提供的技术要求,本次详勘钻孔分为取样、原位测试孔和原位测试孔,其中取样、原位测试孔不少于总孔数的1/2。 (3)钻孔深度 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以及总体技术要求,本次详勘勘探孔深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1)取样、原位测试孔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25m或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不小于5m。 2)原位测试孔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15m或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不小于3m。 3)钻孔深度应满足取样、测试和抽水等要求。 4)如遇断裂、空洞、煤层等,一般要求加深钻孔,穿过断裂、空洞、煤层(视具体情况通过业主与总体、设计单位协商终孔深度)。 1.4.3 工程地质调绘及测量放样 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走访等多种形式,调查和收集勘察范围内的区域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调查和收集气象、地震、地貌、地下水动态、河流水文资料,调查和收集勘察范围沿线周边建(构)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1.4.4 工程地质调绘及测量放样 勘察放样、测标高以测量控制点为准,按孔位坐标用GPS测点放样,并测定孔口高程。测点放样工作由专人负责,测放点位后由机组负责人进行校核。孔口标高误差陆地不超过0.01m。 勘探结束后根据控制点对全部勘探点的坐标及高程进行了复测,提供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勘探点测量定位采用坐标系为1954北京坐标系,高程为1956黄海高程基准。 本次测量控制点信息参见表1-3。 测量控制点一览表 表1-3 点号 X(m) Y(m) 高 程(m) A420 2517577.006 532212.701 79.670 A426 2517331.213 532228.212 82.230 A463 2517316.144 532267.624 82.520 1.4.5 工程地质钻探 钻探采用XY-100型、XY-150型工程钻机。开孔直径不小于Φ130mm,终孔直径Φ91mm(基岩),钻孔直径满足取样、测试以及钻进工艺的要求;在土层(包括细粒土、粗粒土)中采用套管护壁冲击钻进方式成孔,在岩层中采用单管正循环回转钻进方法进行回转钻进成孔。岩芯采取率:粘性土、半成岩为90%以上,砂、砾土及砂岩为75%以上。按回次进行现场编录,根据明挖基坑和盾构工程的特点,对基坑开挖及结构埋深范围内的土层、岩层重点、详细描述。 1.4.6 岩、土、水样的采取 取样操作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9.4条的规定,并保证初步设计阶段的要求,本次勘察取土、岩样总孔数约占勘察总孔数的1/2。 【土样】取砂、土样一般间距为1.5~2.0m,软土取样符合《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J83-91)4.2.4、4.2.5条的规定,用薄壁取土器取原状动样,土样质量达到试验项目要求。 【岩石样】每组岩石样品长约20~40cm,每组岩石样品均做单轴天然抗压强度试验,泥岩和粉砂质泥岩等同时进行膨胀性试验等。 【水样】均匀布置水样的位置,每个水文地质单元中每个含水层(组)不少于3个,每组水样取两瓶,每瓶不少于500ml,其中1瓶加入3g大理石粉稳定剂。施工完毕后24小时测量稳定水位,测量误差控制在5cm以内。 1.4.7 原位测试 每个钻孔都进行标准贯入或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选择合适的杆长,保证试验深度在套管下的未扰动土层中进行。 a、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前清孔干净,试验竖向间距为2~3m,标准贯入试验要求贯入45cm,先预打15cm,再贯入30cm深度的锤击数为标贯的实际锤击数。如果击数大于50击,可以停止,记录相应击数下的贯入深度。 b、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在强风化程度的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层中均选择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层厚时在上中下部位进行测试,记录每贯入10cm的实测锤击数,每次测试不少于3个10cm段,采用自动落锤装置。 c、波速、电阻率测试 本次勘察在3个钻孔进行波速测试,并利用1个初勘钻孔的波速及电阻率测试资料,采用单孔检层法,即采用地面激振,在钻孔中接收来自地面激振所产生的波动信号,通过分析、结合钻孔资料,分层统计计算得出土层的剪切波速,绘制Vs-H曲线等。 此次勘察共布置视电阻率测试孔3个,并利用1个初勘钻孔的波速及电阻率测试资料,测试采用简易的点测法测井,测点间距为0.5~2.0m,电极系采用单源顶部梯度电极系(A2.0M0.25N),数据自动采集。 波速和视电阻率测试在同一钻孔中进行。 1.4.8 抽水试验 本次勘察共布置抽水试验2组,钻孔编号为:MBZ3-DST18-S1、MBZ2-DST20-S1。抽水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含水层类型、埋藏条件、渗透性和富水性,测定有关的水文地质参数。 1.4.9 终孔和封孔 钻探终孔时提前预约告知勘察总体代表现场进行终孔验收。到设计孔深后不取拨套管,下入钻杆,钻杆下部距孔底0.3m左右,泵送水泥浆。下入钻杆,钻杆下用水泥砂浆填实,并抹平孔口,恢复原地面。 水泥浆水灰比按0.5~0.7:1调配,水泥用量:按直径108mm计,按一包水泥约灌5m深度,单孔计用水泥6~7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