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地形地貌 本标段路线所经过全部为剥蚀丘陵地貌。主要为独立分布的低丘和连绵起伏的矮岭,低丘、矮岭均受切割不强,沟谷不深,丘陵不高,丘顶大多浑圆如馒头状,脊线分明,山坡较为平缓,自然坡度一般为15~50度。地面标高在12~141米间,丘陵相对高差小于120米。山谷和沟涧部位大多有较厚的冲洪积物或坡积物堆积,一般被开垦成水田、耕地。 2、工程地质情况 项目位于南华准地台华夏褶断带的粤西隆起南端与右江褶断区越北隆起北缘断束东南端的接壤地区,相当于南岭纬向构造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沉降带的复合地带。沿线出露基岩主要为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碎屑岩,第四系覆盖层普遍较发育。 本标段地处小董―防城褶断带、加里东-印支期复式背斜区,那梭向斜南东翼,路线走向与构造大致平行,路线K36+800~K41+600段与防城-大垌大断层较为靠近,距离多在100~300米间,于K37+000附近与黄屋屯断层呈大角度斜交;路线于K42+700附近与黄屋屯断层再呈大角度斜交。 K33+000~K36+100段路线沿丘陵山坡或丘顶布设,基岩主要为二迭系上统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有含砾砂岩、细砂岩、页岩,一般呈薄~中层构造,泥质~粉砂质结构,胶结强度差,遇水易软化。岩层倾角较大,一般在40~80度之间。残坡积层以粉质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粉土质砂为主,厚1~5米。K36+100~K50+900段路线沿丘陵山坡或丘顶布设,基岩主要为志留系连滩群和防城群细砂岩、粉砂岩、含砾砂岩,夹泥质粉砂岩、页岩、泥岩,多呈薄~中层构造,砂岩普遍含泥质较高。残积层以粉质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碎石土为主,厚0.5~3米。 3、地震 本标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适合公路工程建设,各类构造物需按相关规范作抗震设防,高边坡地段需采取适宜、有效的工程防护。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4、水文 项目区内河流水网较为发育,主要地表水有那梭江、那漏江等,靠大气降雨补给。另外还有一些小溪流、水利,分布于沿线一带,水量充足,能满足工程用水需要。 二、方案编制依据 1、业主发售的招标文件、标前会议、补遗书、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2、现场调查资料。 3、国家及现行公路工程设计规范,施工技术规范、规程,公路工程质量检验收评定标准(JTG),公路工程预算定额。 4、企业技术能力、机械设备、施工经验及管理水平。 三、本合同段软土地基基本情况 软土分布于沿线冲沟、山谷及山间洼地等地段,地形低洼,地表水、地下水丰富,多为水田。由于经常过水、积水,冲-洪积土层受水浸泡软化,形成以淤泥~饱和软塑粘土状态的软土,厚度一般为0.5~3.2m。软土对路基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土体结构疏松、含水量大,具有低强度、高压缩性、触变性、流变性、不均匀性等特征,稳定性差,路堤直接填筑于软土地基上容易产生过大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导致路基下沉、整体圆弧滑动或地基向两侧鼓胀而失稳,此外还会产生长期、缓慢、大量的工后沉降等现象,不经处理的软土不能作为地基持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