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一、使用范围:软土、松软土路基、桥路过渡段、填高大于5m路基的沉降、变形监测。后附各工点设置里程范围附表。 二、监测测试项目:包括路堤基底沉降监测、路基面沉降监测、软土松软土地段路堤填筑过程中变形监测等。填筑期间和填筑完成后应对路基沉降变形(含地基和本土)进行连续监测,并保证荷载稳定条件下观测6个月以后,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达到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以确定轨道结构施工和铺轨时间,同时作为竣工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三、基底沉降监测:每200m设一个监测断面。路堤填筑前,于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每个监测断面预埋3个沉降板。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沉降板由沉降板底座、侧杆(φ=20mm钢管)及保护侧杆的φ=50mmPVC塑料套管组成。随着填土的增高,侧杆与套管亦相应加高,每节长度不超过100cm,接高后的侧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沈设施。 四、沉降板安装前应先将地面整平(可铺设0.1m厚中粗砂),注意保持底板的水平及垂直度。填土高度小于2.0m时,每两天观测一次,超过2.0m高度后,要求每天观测一次,在沉降速率较大的情况下,还应加密观测。地面沉降量用仪器测量,精度要求准确到±1mm。每天的观测数据都要及时整理并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五、路基地面沉降监测:每100m设一个监测断面,共3个监测点。分别于路基面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包桩),路基成形后设置。桥路过渡段必须设置。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方桩或圆桩(边长或直径0.1m),其中埋设φ16mm钢筋一根,桩长0.6m,埋入基床表层以下0.55m;详见附图第1页。 六、松、软土路堤填筑工程中应在两侧坡脚外约2.0m、10m处设位移观测桩,沿线路走向的间距20~50m;根据沉降观测控制填土速率、记录填筑期及放置期的沉降量。详见附图第2页。 七、路堑高边坡位移监测桩分别于路堑侧沟外平台、桩(墙)顶、边坡平台、堑顶以及堑顶外5m、10m设置观测桩。详见附图第3页。 八、位移观测的控制标准为边桩水平位移小于5mm/天,竖向位移小于10mm/天,路基中心沉降板沉降量小于10mm/天。填筑工程中加强观测,若沉降量超出以上控制值,应停止填土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继续填土,必须时采用卸载措施。 测量的精度及频度:测量精度一般达到二级水准测量标准(特别是路堤基床底层填筑完成后);测量频度: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天观测一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测试一次。施工完成后,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