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桥梁工程
  3. 内容

桥梁钻孔灌注桩及大体积承台施工方案30p

  • 资料大小:47 K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4-01-22 16:44
  • 发布作者:荟苛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gc5.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介绍: 第一篇 工 程 项 目 概 述 第一章 项目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惊驾路甬江大桥位于XX市甬江桥下游江北区与江东区交界处,连接西岸的江北区XX港客运码头和东岸的江东区渔轮厂,是地处市中心的一座景观桥梁。工程地理位置如下图所示。(略) 【2】工程位置、范围和规模    本工程西起大庆南路,向东上跨开明桥北延支路地道、人民路、中马路,再跨越甬江,过江后上跨滨江大道、江东北路、向东与曙光路平交。全长1383m。外滩大桥标准桥宽35m,双向六车道。主桥采用独塔四索面异型斜拉桥结构,全长337.00m,跨径布置自西向东为:主跨225.00m+边跨8200m+30.00m。引桥采用预应力砼箱梁结构,西岸引桥长311.5m,东岸引桥长391.4m。桩基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其中主桥主墩基础桩径φ1800mm,主、引桥其它基础桩径φ1200mm、φ1000mm。 【3】气象资料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春末夏初,冷暖空气交绥,俗称梅雨季;夏秋七、八月间,全区处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热少雨,但有台风侵入,带来大风大暴雨灾害天气,对本区影响很大。XX站统计资料为1953—2000年共48年。    〖3.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6.5℃    极端最高气温39.5℃(出现在1998年8月10日)    极端最低气温-8.8℃(出现在1955年1月12日)    〖3.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411.5毫米    年最多降水量1856.6毫米(1998年)    年最少降水量846.5毫米(1967年)    一日最大降水量235.9毫米(1963年9月13日)    〖3.3〗蒸发:多年平均蒸发量1272.5毫米    年最大蒸发量1543.0毫米(1963年)    年最小蒸发量1035.7毫米(1989年)    〖3.4〗相对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1%    〖3.5〗雾:多年平均雾日26.1天    年最多雾日55天    年最少雾日5天    〖3.6〗冰冻:多年平均冰冻日35.8天    年最多冰冻日65天(1967年)    年最少冰冻日11天(1994年)    〖3.7〗日照: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902.7小时    〖3.8〗气压:多年平均气压1016.4百帕    〖3.9〗风速:多年平均风速2.6米/秒   【4】水文资料    惊驾桥所跨河段为甬江干流,其主要水利特征如下:    〖4.1〗潮水位    甬江干流段潮汐变化较大,属不正规半日潮,为往复流性质,一天有二个高潮和二个低潮,其相邻的高潮低潮均不相等,夏季的夜高潮高于日高潮,冬季日高潮高于夜高潮。每潮从起涨到落平,平均为12小时25分,涨潮历时平均为5小时50分,落潮历时平均为6小时35分,落潮历时比涨潮历时长45分;其流速、流向受地形影响,在不同的岸段也有所不同。多年平均高潮位2.23m(黄海基准),最高潮位系台风期的风暴潮和上游洪水叠加所形成。历史最高潮位3.36m(1997年8月18日),最低潮水位受寒潮影响,为-1.72m(1959年12月31日),历年平均高潮位为1.18m,历年平均低潮位为-0.49m,平均潮差为1.70m,历年最大潮差为3.62m。    〖4.2〗潮量    该河段1190万立方米每潮。    〖4.3〗泥沙    甬江干流的泥沙运动是海域来沙所形成的,1982年实测平均含沙量0.98公斤/立方米。    〖4.4〗设计潮位 年最高潮位设计成果表 基面:1985年国家基准    XX市惊驾桥所在河槽采用XX站100年一遇潮位3.56m为防洪堤设计水位,防洪堤堤顶高程4.13m。    〖4.4〗通航    甬江本河段(甬江大桥—东外环路桥)通航标准为内河1000吨级,设计通航高潮位1.83m,通航净空10m,航道净宽90m。设计航道中心线桩号为K0+535.5。    〖4.5〗河床断面    惊驾桥跨甬江段河床底标高-1.0~-6.60m,东浅西深。桥位处甬江河床断面如图所示。 【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详勘揭露,拟建桥位区地表下约89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均为第四系沉积物,其下为基岩。地基土的类别包括粘性土、砂土、碎石土及填土等,基岩顶部岩性为全风化~强风化泥岩(局部为泥质粉砂岩)。各地层层位分布总体上较稳定。根据地层的成因类型、基本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综合分析,划分为10个工程地质大层,部分大层再细分为若干亚层,共计19个工程地质亚层。XX市区常见的③层灰~青灰色粉土、粉砂在本场地内普遍缺失。各地层自上而下分层详细叙述如下。    1)①-1a层杂填土:    杂~灰黄色,稍湿~湿,松散~稍密,土质结构与成分不均匀,上部一般含较多碎砖、碎石、砼碎块等杂物,局部地段含生活垃圾,下部以粘性土为主。该层遍布于两岸陆域地表。层顶标高为3.57~2.32m,层底标高为2.06~0.27m,层厚一般为1.20~1.80m,最薄处为0.70m,局部地段填土层厚度超过2.00m,最厚达2.50m左右。    2)①-1b层淤泥:    灰~深灰色,饱和,流塑状态,高压缩性,结构松软,含较多有机质、腐殖质及生活垃圾。该层在甬江水域范围分布,系江底近期沉积物,本次勘察在江中主桥主墩的3个钻孔(ZK19、ZK20、ZK21)中揭露。层顶标高为-0.72~-0.85m,层底标高为-5.02~-7.32m,层厚4.30~6.50m。    3)①-2层粘土:    灰黄色,很湿~饱和,可塑~软塑状态,中偏高压缩性,含氧化铁斑点及铁锰质结核,土性自上而下逐渐变软,底部与下伏淤泥质土呈渐变过渡。该层在西岸的ZK1、ZK2、ZK3、甬江水域范围的ZK19、ZK20、ZK21及东岸邻近江边的ZK22~ZK31及 ZK33、ZK36、ZK37等19个孔位处缺失,其余22个孔位处均有分布。层顶标高为2.06~0.75m,层底标高为1.25~0.04m,层厚0.70~1.60m。    4)②-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灰色,饱和,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含云母及有机质,土质不均匀,局部为淤泥质粘土,具微层理构造,层间常夹极薄层粉土或粉砂。该层在各钻孔中均有分布。陆域范围内层顶标高为1.25~0.04m,西岸地段层厚为9.80~13.10m,东岸地段层厚为7.20~11.20m。在甬江水域范围,由于受河流的切割作用,江中3个钻孔所揭露的层顶标高为-5.02~-7.32m,层厚4.40~6.60m。该层的层底标高为-6.35~-12.62m,呈西岸及甬江水域范围低、东岸高的特征。    5)②-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    灰色,饱和,流塑状态,中~高压缩性,含云母及有机质,土质不均匀,夹少量淤泥质粘土,常夹薄层粉砂及少量贝壳碎屑,局部粉性较重。该层在各钻孔中均有分布,层顶标高为-6.35~-12.62 m,层底标高为-10.95~-15.46 m,层厚1.60~5.70m。    6)④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灰色,饱和,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含云母及有机质,局部为淤泥质粘土,夹少量薄层粉砂及云母、贝壳碎屑薄层。该层在各钻孔中均有分布,层顶标高为-10.95~-15.46 m,层底标高为-16.48~-30.81 m,层厚4.80~17.80m。    7)⑤层粉质粘土:    灰黄~褐黄色,顶部常呈灰绿~黄绿色,很湿~饱和,软塑~可塑、局部硬塑状态,中压缩性,含氧化铁斑点及少量铁锰质、钙质结核,夹多量粘土,局部夹薄层粉土。该层在各钻孔中均有分布,层顶标高为-16.48~-30.81 m,呈西岸及甬江水域范围相对较低、东岸逐渐变高的特点,层底标高为-27.98~-34.92 m,层厚1.20~17.40m,西岸地段较薄、东岸地段较厚。    8)⑥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灰色,饱和,流塑状态,中偏高压缩性,土质不均匀,含云母及少量腐殖质,上部呈薄层状,层间夹极薄层粉砂,下部呈厚层状,常夹粘土团块。该层在各钻孔中均有分布,层顶标高为-27.98~-34.92 m,层底标高为-36.63~-43.22m,层厚3.50~11.60m。    9)⑦层粉质粘土:    深灰~兰灰色,顶部常呈浅灰~灰色,下部呈兰灰~灰绿色,偶夹灰黑色,很湿~湿,可塑、局部硬塑状态,中压缩性,含氧化铁斑点及铁锰质、钙质结核,偶夹少量腐殖质,上部夹粘土,下部常夹薄层粉土或粉砂,局部粉性较重。该层在各钻孔中均有分布,层顶标高为-36.63~-43.22m,层底标高为-40.91~-48.84 m,层厚1.60~10.10m。东岸ZK40~ZK46钻孔之间厚度大于8.0m,其余钻孔中厚度一般不超过6.5m。    10)⑧-1层粉砂:    浅灰~灰黄色,很湿~饱和,密实,中~低压缩性,顶部常夹薄层粘性土(粘性土厚度小于5cm),其下砂质一般较纯,局部夹中细砂或少量粘性土。在江中的ZK20、ZK21及东岸的ZK24及ZK46等4个孔位处,底部夹有厚度0.5m左右的粘性土。该层在西岸的ZK4、ZK6、ZK8及东岸的ZK36、ZK41等5个孔位处,由于下伏⑧-2层中砂的层顶隆起而缺失,其余孔位处均有分布。层顶标高为-40.91~-48.84 m,层底标高为-44.71~-54.52m,层厚1.40~10.00m。局部厚度较薄主要由于下伏中砂层层顶隆起而造成。    11)⑧-2层中砂:    黄灰~灰黄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砂质较纯,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少量圆砾,局部夹少量粘性土。在东岸的ZK8、ZK12、ZK13及西岸的ZK25、ZK27、ZK29、ZK31等7个孔位处,局部深度内夹有粘性土小透镜体。该层在各钻孔中均有分布,层顶标高为-44.32~-54.52m,层底标高为-56.55~-62.92m,层厚6.50~18.00m。    12)⑧-3层粉质粘土:    灰~兰灰色,很湿~湿,可塑状态,中偏低压缩性,局部为粘土,夹粉细砂薄层或团块。除ZK45孔以外的其余40个钻孔均钻至该层深度,该层在这40个钻孔中均有分布。层顶标高为-56.55~-62.92m,层底标高为-59.98~-67.53m,层厚0.50~7.70m。除西岸ZK1~ZK9钻孔之间该层厚度大于5m左右,其余钻孔中厚度一般不超过4m。    13)⑧-4层中砂:    浅灰~灰白色、夹褐红色条带、局部灰黄或兰灰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局部为粗砂,砂质较纯,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少量圆砾。除ZK2、ZK45孔以外的其余39个钻孔均钻至该层深度,该层在这39个钻孔中均有分布。层顶标高为-59.98~-67.53m,层底标高为-67.92~-72.45m,层厚2.50~11.10m。除西岸ZK3~ZK8钻孔之间该层厚度小于4m,其余钻孔中厚度均大于4m。    14)⑨-1层粉质粘土:    浅灰~兰灰色、上部常呈灰绿色,很湿,可塑~硬塑状态,中偏低压缩性,局部为粘土,土质较均匀,含少量氧化铁斑点及铁锰质、钙质结核,夹少量腐殖质。除ZK2、ZK45孔以外的其余39个钻孔均钻至该层深度,该层在这39个钻孔中均有分布,其中22个钻孔钻穿该层层底。层顶标高为-67.92~-72.45m,层底标高为-73.38~-80.50m,层厚1.90~10.80m。    15)⑨-2层中砂:    浅灰~灰黄色、局部兰灰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砂质一般较纯,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夹粗砂、粉砂或少量粘性土,含多量圆砾。在东岸的ZK13孔位处,该层局部深度夹有粘性土小透镜体。共有22个钻孔钻至该层深度,其中西岸ZK4、ZK8、江中ZK20、及东岸ZK31、ZK33等5个孔位处该层缺失,其余17个孔位处均有分布。层顶标高为-73.38~-80.50m,层底标高为-76.35~-84.10m,层厚1.30~7.20m。除ZK5、ZK9、ZK22、ZK24等4个钻孔中厚度大于4m,其余13个钻孔中厚度均小于4m。    16)⑨-3层粉质粘土:    浅灰~兰灰色,湿,可塑~硬塑状态,中偏低压缩性,含少量氧化铁斑点及铁锰质、钙质结核,夹少量薄层粉细砂。该层呈不连续透镜体状分布,共有22个钻孔钻至该层深度,仅在西岸的ZK12及东岸的ZK38、ZK42、ZK43等4个孔位处揭露该层。层顶标高为-77.39~-81.44m,层底标高为-82.54~-84.14m,层厚2.20~6.00m。除ZK12钻孔中厚度为6.0m,其余3个钻孔中厚度为2.2~3.1m。    17)⑩-1层砾砂:    灰~浅灰色、夹褐红色条带,饱和,密实,低压缩性,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多量圆砾,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约占总质量的35%左右。共有22个钻孔钻至该层深度,除西岸的ZK12、ZK13孔位处该层缺失,其余20个孔位处均有分布,其中8个钻孔钻穿该层层底。层顶标高为-74.35~-84.14m,层底标高为-79.78~-86.22m,层厚1.30~10.00m。局部厚度较薄主要由于下伏⑩-2层圆砾的层顶隆起而造成。    18)⑩-2层圆砾:    浅灰~灰黄色、夹褐红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粗颗粒成分以粒径2~20mm的圆砾为主,约占总质量的42%左右。局部含多量卵石,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约占总质量的15%左右。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充填物为粉细砂及少量粘性土。共有10个钻孔钻至该层深度,该层在这10个钻孔中均有分布,其中4个钻孔钻穿该层层底。层顶标高为-79.78~-86.22m,层底标高为-86.69~-87.52m,层厚1.30~4.40m。    19)层泥岩:    本次勘察目前共有4个钻孔钻至基岩深度,即江中主桥主墩位置的ZK19、ZK21孔和东岸抗拔锚固墩位置的ZK22、ZK24孔(勘察方案中,西岸主桥PM3墩地段的ZK16和ZK18孔的深度计划钻至基岩,目前尚未实施)。    褐红~紫红色,泥质结构(局部泥质粉砂质结构),属极软~软质岩。顶部1~2m深度范围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风化程度沿深度逐渐减弱。ZK19和ZK21钻孔中顶部基岩为泥质粉砂岩,其下为泥岩,ZK22和ZK24钻孔中揭露的基岩均为泥岩。基岩顶面标高为-86.69~-87.52m。    地基土承载力参数建议值如下表所示。(略)    根据各地层的分布规律及其工程性质,结合XX地区的工程经验,拟建场地内可作为桩基持力层的地基土层主要有⑤层、⑦层、⑧层、⑨层及⑩层等工程地质大层。    ⑤层粉质粘土,俗称黄色硬土层,可作为本地区一般多层、高层建筑的桩基持力层,但因其埋深较浅、且下伏地层为流塑状态的⑥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故该层不能满足拟建大桥桩基持力层的设计要求。    ⑦层粉质粘土,可塑、局部硬塑状态,中压缩性,无软弱下卧层,总体上属性质较好的桩基持力层。但因该层埋深相对较浅,且下伏⑧层的土性更佳,故一般不宜选用该层作为拟建大桥的桩基持力层。    ⑧层属XX市区较优良的桩基持力层,本场地的⑧层细分为以下诸亚层:⑧-1层粉砂,密实,中~低压缩性;⑧-2层中砂,密实,低压缩性;⑧-3层粉质粘土,可塑状态,中偏低压缩性;⑧-4层中砂,密实,低压缩性。其中⑧-1层粉砂与⑧-2层中砂的组合厚度为12.40~21.80m,是拟建大桥较理想的桩基持力层。    ⑨层细分为以下诸亚层:⑨-1层粉质粘土,可塑~硬塑状态,中偏低压缩性;⑨-2层中砂,密实,低压缩性;⑨-3层粉质粘土(呈不连续透镜体状分布,仅4个孔位处揭露该层),可塑~硬塑状态,中偏低压缩性。其中⑨-2层中砂可作为拟建大桥的桩基持力层。    ⑩层细分为⑩-1层砾砂和⑩-2层圆砾,均为密实、低压缩性。⑩-1层砾砂与⑩-2层圆砾的组合厚度为6.90~9.70m,下伏地层即为基岩,是拟建大桥优良的桩基持力层。    拟建场地内⑦层、⑧层、⑨层和⑩层等各深部土层在西岸地段(已完成钻孔地段)、江中主桥主墩地段、东岸抗拔锚固墩地段及东岸其余地段的分布特征分区一览详见下表《各地段深部土层分布特征一览表》。(略) 第二章 本合同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1、外滩大桥主桥施工:主桥桩基、承台、墩柱、三角形索塔、钢箱梁、人行道及桥面系附属设施施工。   2、外滩大桥引桥施工:引桥桩基、承台、墩柱、现浇连续梁、桥面铺装等工程施工。   3、引道及附属设施施工:地下通道、路基、路面、挡防等工程施工。 第三章 项目其他相关情况    【1】项目参建单位   外滩大桥是XX市“五路四桥”工程的一部分,项目建设方为XX通途投资有限公司;本桥由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设计;由中国公路工程咨询监理公司监理;由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施工。    【2】总工期   外滩大桥的施工合同工期为28个月。 本项目土建施工内容主要为主桥及引桥工程,从技术难度、施工程序等方面判断,主桥施工是本项目的主流程,本合同段施工工期以主桥施工周期控制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桥梁钻孔灌注桩及大体积承台施工方案30p
https://m.gc5.com/lqgc/qlgc/1060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