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快速路位于广州市南部,贯穿番禺南北,北接广州环城高速公路环线,南接龙穴岛深水港,是广州南部地区未来道路主骨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江特大桥是广州南部地区快速路上的一座特大桥,北接新造立交,经过规划中的大学城,跨越珠江主航道——海心岗水道。大桥桥址在北亭村上围水闸下游80m处跨越海心港水道后到南岸陈边水闸。桥址两岸地势平坦,河面宽约625m,通航水位处在3.8~13.3m之间。 珠江特大桥为广州南部地区(仑头至龙穴岛)快速路的SD5标,采用双向八车道,里程范围为K5+106—K6+127,全长1021m,桥梁孔径布置为6×30m+3×45m+(138+250+138)m+4×45m。其中主桥为(138+250+138)m PC连续刚构,设置一个通航孔,通航净高36.5m,净宽为220m。半幅桥宽16.50m采用单箱单室断面,其中箱宽7.8m,两侧悬臂翼缘板宽4.35m。 下部结构桩基均采用嵌岩桩设计,主墩基础采用Φ250㎝钻孔灌注桩。主墩为双薄壁墩身,墩身截面采用单箱双室结构。过渡墩基础采用Φ220㎝钻孔灌注桩,墩身采用单箱单室截面。 引桥采用45m预应力砼T梁和30m跨径预应力砼箱梁。45mT梁为先简支后连续T梁,30m箱形梁为简支梁。 引桥下部结构均采用桩柱式桥墩,其中45 m跨Φ250㎝钻孔桩、Φ230㎝柱,30m跨半幅采用Φ180㎝钻孔桩、Φ160㎝柱。 2.1.2、地形地貌 珠江特大桥桥址位于珠江三角洲,东临狮子洋,地处台地和三角洲冲击平原分布。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主要是石灰纪岩层及花岗岩所成丘陵;西南部与西、北江三角洲平原连接,石灰纪~侏罗纪地层在南部构成东北~西南向的禺南丘陵带。桥址河面宽约625m,通航水位处水深在3.8~13.33之间,水流平缓,河道基本顺直,两岸地势平坦,北岸有防洪堤,南岸地势开阔,分布较多鱼塘。 2.1.3、气象、水文、地质与地震 2.1.3.1、气象 珠江特大桥地处压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的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盛行偏北风;夏季受热带副高压控制,多东南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春夏季多雷暴,以5~8月为最多。雨量年变幅较大,各月分配不均匀,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1.1%。7~9月常有热带气旋侵袭。每年的雾日数多集中在1~4月。 2.1.3.2、水文 一、地表水 珠江水面宽约600m,地表水发育,水量非常丰沛,由于受季节的影响水位亦有变化,雨季时水深,旱季时水浅,不影响通航。一般6~8月为丰水期,12、1、2月为枯水期。 二、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 (一)、地下水的赋存与补给 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第四系沉积发育地区冲积和洪积层中,坡残积层一般为透水而不含水,地下水位一般0~4m。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岩层,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条件所影响。区内基岩出露少,普遍覆盖,且覆土层一般较厚,因此基岩裂隙水埋藏较深,水量较贫乏。 区内地表水、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相互间变化关系极为密切,相互补给,它们同时受大气降雨和蒸发的影响。通常降雨丰沛的丰水期,一般是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相反在降雨稀少的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沿河两岸延第四系孔隙水受潮水涨落的影响而变化,涨潮时河水补给两岸第四系中的孔隙水,退潮时则相反。沿河两岸第四系孔隙水受潮水相互补给影响的范围一般约为400m,据高低潮水位的平均值看来,第四系孔隙水位比河水位要高,故一般经常地是由第四系孔隙水补给河水。 (二)、岩石的富水性及渗透系数 覆盖层主要为人工填土、淤泥或淤泥质土、冲洪积砂层、冲洪积土层,残积层,其中除冲洪积砂层、和局部残积层可视为含水层。基岩多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及花岗片麻岩,富水性差至较好,由于基岩裂隙水的赋存和运动条件差至较好,含水量较小至较丰富,渗透性差至较好,因此场地内基岩层弱至中等透水层。砂层渗透系数K=10~20m/d,基岩渗透系数K=0.05~1.00m/d。 三、地表水及地下水为中等酸性腐蚀。 2.1.3.3、地质 桥址区覆盖层厚1.2~19.5m,主要有粘土、软土及沙土,下伏基岩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砂岩,全、强风化带厚6~38.2m,差异风化严重,岩质软,遇水易软化。 2.1.3.4、地震 据“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区。根据复核概率烈度地震危害分析结果,本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2.1.4、施工环境及工程条件 本工程位于广州市南部,贯穿番禺南北,北接新造立交,经过规划中的大学城,跨越珠江主航道——海心岗水道。根据设计图纸及现场勘测,沿线交通发达。由于本工程是一座跨江大桥,横跨主航道,因此材料运输主要采取水运,南北端都修建临时码头。南端修建临时施工便道,部分材料可采取陆运。由于江、河水的水质不稳定,显中等酸性腐蚀,不得作为施工用水,因此我方将采取引入自来水。施工用电接地方用电,安装变压器。施工场地宽阔,能满足施工要求。 2.1.5、设计主要技术标准 (一)、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双向八车道。 (二)、设计荷载:汽车荷载:跨径大于150m:汽车-超20级,挂车-120;跨径小于150m:城市A级。 (三)、设计车速:80km/h。 (四)、桥上最大纵坡:3.5%,最小竖曲线半径:8000m。 (五)、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横坡2%。 (六)、桥下车辆通行净空:h≥5.0m。 (七)、地震荷载: 采用50年超越概率10%的风险水平作烈度复核的依据,根据复核概率烈度地震危害分析结果,本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