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起点里程为DK599+818,终点里程为DK609+325,正洞长9507m,隧道最大埋深约528.5m。隧道为Ⅰ级双线铁路隧道,线间距4.8m,设计行车速度为250km/h,并预留提速条件。 2011-11-19
-
隧道全线总长约250m。初砌全部为格栅喷射砼支护,两层砂浆抹面。平均埋深9.5m。地形地貌及工程环境条件:该施工段全部属于*******河二级阶地,地形平坦开阔,坡度平缓,地面高差不大 2011-11-19
-
结合洞山隧道工程实例,利用FLAC软件在分析几何非线性和大变形问题方面的优越性能,对锚杆支护隧道的围岩变形、应力场分布、合理的锚杆支护及其支护作用等进行模拟 2011-11-19
-
A线辅助洞长17485m,成洞断面宽5.5m,净高4.5m, B线辅助洞长17504m,成洞断面宽6.0m,净高5.0m。辅助洞纵坡采用“人”字坡布置,最大纵坡为25‰最小纵坡为2‰。 2011-11-19
-
隧道地层地表主要以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厚13~20m)为主,下伏第四系中更新统风积粘质黄土(50~60m),中更新统冲积粉质粘土(厚55m)。 2011-11-18
-
本文基于隧洞围岩和支护相互作用的粘弹性理论解, 探讨了锚喷支护隧道围岩的稳定性, 并对西气东输某管线隧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可供其它类似工程参考。 2011-11-18
-
本文通过运用FLAC3D 数值方法对隧道围岩进行了开挖与支护模拟,计算中采用摩尔-库仑弹塑性计算模型,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之间采用接触单元 2011-11-18
-
根据设计调整后的施工图纸,先完成洞口大管棚施工,然后进行暗洞开挖,大管棚管不设超前小导管,除了严格按照暗挖隧道洞口段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以外,并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2011-11-18
-
针对某高速公路上某隧道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初期支护、超前支护等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和总结,有针对性地对记录了塌方治理和岩溶洞治理,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2011-11-18
-
该隧道设计为两座单线,为全线第二长隧道,也是全线控制性重点工程之一。 2011-11-18
-
项目区地形地貌为侵蚀堆积溶蚀河谷及侵蚀低中山区,微地貌形态为河漫滩及阶地、基岩山脊、冲沟、陡坡,山体陡峭,冲沟发育。 2011-11-18
-
外立面以玻璃幕墙及干挂花岗石为主,整个建筑外立面简洁、明快、舒展、流畅,其板式结构的类型庄重而又不失活泼与周围建筑错落有致,有机融为一体。 2011-11-18
-
隧道区属中低山区地貌,地层岩性由新至老为第四系坡残积土层、奥陶系浅变质石英砂岩和板岩三大类组成。隧址区无断裂构造,场区地层主要为单斜构造。岩石节理发育,隧址地壳基本稳定。 2011-11-18
-
本工程跨越xx高速公路段,导线采用4×LGJ-500/45钢芯铝绞线,地线采用稀土钢绞线 2011-11-18
-
根据隧道合同段的具体实际情况及施工工艺,通过合理选择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精确的配合比设计,正确选择喷射机械和工艺流程,严格控制喷射施工质量 2011-11-18
-
隧道范围内地层岩性主要为元古代晋宁期侵入岩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闪长岩。上覆地层为素填土。 2011-11-18
-
对浅埋黄土隧道施工方案及施工中突出的技术问题,支护与土体间接触应力分布规律及引起结构变形原理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今后类似隧道的安全施工和支护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011-11-18
-
对不同围岩采用的支护形式、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锚杆施工工艺、钢拱架施工工艺进行探讨。 2011-11-18
-
根据软岩大地压、难支护和持续变形破坏的工程特征,提出了软岩隧道关键部位的支护概念,并分析了关键部位的支护原理 2011-11-18
-
在软弱围岩隧道中,提出初期支护结构由钢架+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锁脚锚杆+纵向连接筋组成,即取消系统锚杆用钢架联结处的锁脚锚杆代替 20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