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3.1概述 南山2号隧道隧址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古南镇,隧道进口位于古南镇连城村,隧道出口位于古南镇枣园村;K43+903~K46+559,全长2656m;右线里程为:YK43+898~YK46+535,全长2637m;根据施工要求,隧道采用双向掘进。隧道进出口左右线洞门均采用1:1削竹式洞门,进口端左线设计高程为326.08m,右线设计高程为325.9m,出口端左线设计高程为276.7m,右线设计高程为276.62m。隧道洞身段左线最大埋深164m,右线最大埋深164m。整座隧道纵向坡度为下坡,隧道左右线进口在右偏曲线上,出口左偏曲线上。 3.2地形地貌 隧道位于低山区,受向斜构造影响,进口山坡较缓,为岩层倾向与坡向呈小角度相交的顺层坡,出口山坡较陡,为反向坡。 隧道区处于向斜桌状山的北东翼,地貌上属于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3.3气象及水文 隧道区属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副热带东亚季风特点。气候表现为冬暖、春早、夏热、秋阴,云多日照少,雨量充沛,温、光、水地域差异大。年平均降雨量1086.5~1312.5毫米,一般平均109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年平均气温18.8℃,年均无霜期344天。 隧道区地表水系属长江的支流綦江河水系,多呈树枝状,次有羽毛状,沟谷多呈 “V”型谷,坡降小,水流平缓,阶地不发育的特点。 洞身段无水库,鱼塘等大的水体,总体以旱地水田为主。 3.4工程地质条件 3.4.1地层岩性 隧址区穿越地层为侏罗系中统遂宁组(J2sn)和上砂溪庙组(J2s),主要岩性为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第四系覆盖层为全新统残坡积层(Q4 el + dl) 3.4.2地质构造 隧址区位于重庆市西南边缘,属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与沉降带间,挽近构造运动以间歇性抬升为主要特征。 隧址区内主要构造形迹为太公山向斜.太公山向斜:位于龙岗~香炉~万兴,长37公里,宽3~5公里,轴部走向北北东~北北西,轴部地层为侏罗系蓬莱镇组,两翼地层为沙溪庙上亚组至遂宁组,两翼不对称,呈向西突出的弧形,西翼地层倾角22~30°,东翼地层倾角24~55°。 南山2号隧道穿越太公山向斜的北东翼,岩层产状:隧道进口段298°∠15°,洞身段280~299°∠14~15°,出口段286°∠11°。层间结合一般~较好。 3.5工程不良地形地质条件 隧址区发育不良地质主要为隧道出口顶部分布一砂岩陡岩,砂岩陡岩分布体积约5~10 m3的危石,将危及未来隧道施工和营运安全。 隧道区内除隧道出口顶部分布危石外,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 本隧道埋深一般约30~164m。岩层产状较平缓,节理陡倾,由泥岩构成,围岩属Ⅳ级。 泥岩属软岩~较软岩,岩石具饱脱水开裂风化特征,岩体呈薄~中层状结构为主,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围岩节理较发育,不同岩性层间结合较差,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围岩无岩爆和大变形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