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K141+196~DK138+460段长2736m为无碴轨道复合式衬砌,侧沟、电缆槽为两槽一沟构成,两槽一沟分别为:电力电缆槽、通信、信号电缆槽和水沟(侧沟)。 2014-08-13
-
隧道走向近东向西,隧址区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地面标高593.7~923.6m,高差329.9m。地势总体由东向西逐渐抬高。 2014-08-13
-
据地质条件、量测项目和施工方法确定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撤换和遭到破坏。 2014-08-13
-
洞身DK139+290~250段长40米为Ⅲ级加强复合式衬砌,拱部180°范围喷射厚度为23㎝,边墙喷射砼厚度 12厘米。 2014-08-13
-
涵长55.21m。涵顶填土高度为2.01m,涵台基础为C20素砼,箱身为C40钢筋砼,八字翼墙为C20片石砼,洞口铺砌为C20片石砼,涵洞两侧向后向上1:1.5至涵顶平面分层填筑透水性粒料。 2014-08-13
-
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2014-08-13
-
洞身DK139+290~250段长40米为Ⅲ级加强复合式衬砌,仰拱填充采用C20混凝土浇筑。 2014-08-13
-
大桥护栏采用墙式护栏,其断面尺寸为高102.5cm,顶面宽度18㎝,底面宽度37㎝,断面面积0.285㎡,本桥护栏(包括耳背墙部分)全长900m,混凝土设计方量为256.5m3。 2014-08-13
-
洞身DK139+290~250段长40米为Ⅲ级加强复合式衬砌,仰拱厚度为45㎝,,仰拱采用C30混凝土浇筑,仰拱填充采用C20混凝土浇筑。 2014-08-13
-
DK141+196~DK138+460段长2736m为无碴轨道复合式衬砌,侧沟、电缆槽为两槽一沟构成,两槽一沟分别为:电力电缆槽、通信、信号电缆槽和水沟(侧沟)。 2014-08-13
-
洞身DK139+290~250段长40米为Ⅲ级加强复合式衬砌,该段均设置格栅钢拱架。拱架纵向间距为1.5m/榀。拱架间采用HRP335Φ22钢筋连接,连接钢筋环向间距为1.0m。 2014-08-13
-
施工现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悬挂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和标牌,施工人员操作符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 2014-08-13
-
认真贯彻执行测量成果复核制度。外业测量资料必须经过第二人复核计算。内业测量成果必须二人独立计算,相互核对。未经第二人计算复核并确认的资料严禁使用。 2014-08-13
-
隧道地段贯通地线铺设在两侧的电力电缆槽内,并采取砂防护措施,接地装置充分利用隧道内的初期支护锚杆、钢架、钢筋网或底板钢筋; 2014-08-13
-
隧道断面左侧大边坡上方存在突兀大石块8处,位于距左线中线20~30m的高边坡中部,石块突出地面较多,给施工期间带来很大的危险性安全隐患,但考虑长期安全性 2014-08-13
-
全线高架桥大部分选择30米跨度的小箱梁,最大跨度为32米,最重桥板为120t,最大尺寸32000mm×5400mm×1700mm,小箱梁梁高1.7米,底板宽0.95米,中板顶板宽2.4m,边板顶板宽2.505m 2014-08-08
-
隧道施工采取从出口端向进口端单向掘进,在隧道进口端实现贯通。杨家湾隧道左右线进口洞门设计均为端墙式,洞口为强风化砂岩,全隧为V级围岩,衬砌类型为S洞衬砌支护形式。 2014-08-08
-
隧道进口地处S205省道S131+900沿延长方向左侧15m山体上方,同时与盖头坪延河大桥第十二号桥台相连接,桥隧交界处地势陡峭,施工空间狭窄。 2014-08-08
-
隧道进口地处S205省道S131+900沿延长方向左侧15m山体上方,同时与盖头坪延河大桥第十二号桥台相连接,桥隧交界处地势陡峭,施工空间狭窄。 2014-08-08
-
109隧道造成的主要病害类型为开裂、掉块、衬砌表层剥落、拱脚或拱腰错台、棚洞“T”梁损毁等,损毁较为严重,经对隧道内受损结构进行加固后至5月24日10点30分才临时恢复慢行通车。 201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