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N线(北线)潜洲北部过江与主城的扬子江大道相接,长4930m,其中盾构段3537m;隧道S线(南线)经潜洲中部、梅子洲尾部过江与主城的定淮门大街相连,长5530m,其中盾构段4135m。 2014-08-07
-
支线为直埋热浸塑钢管,其中8Φ150+2Φ100的电力管线长度49.5米,12Φ150+2Φ100的电力管线长度134.2米,5.6×2.0×2.0现浇混凝土直线井3座。 2014-08-07
-
特大桥13#-17#墩台、LQSD3K18+253.43~LSD3K18+367段、施工内容包括墩台施工,抗滑桩,桩基托梁,衡重式路肩挡土墙,锚杆框架梁,土钉墙,路基土石方开挖,隧道洞口及明挖段开挖。 2014-08-07
-
环向排水管采用φ100半圆轮式透水管,每10m设置一环,局部水量大时保酌情增加。其安置在敷设防水板前进行,并边墙内的纵向排水管采用三通管连接; 2014-08-07
-
隧道设2处人行横道,1#横洞洞长23.5 m,所处围岩类别为Ⅲ级;2#横洞洞长26.63 m,所处围岩类别为Ⅲ级;无车行横道。 2014-08-07
-
接轨段施工内容包括隧道洞口开挖及边仰坡防护附属、路基填挖方及边坡防护附属,桥梁墩台施工,涵洞、地道施工等。 2014-08-07
-
右洞III级围岩680m,Ⅳ级围岩200米,Ⅴ级围岩107米。隧道设2处人行横道,1#横洞洞长23.5 m,所处围岩类别为Ⅲ级;2#横洞洞长26.63 m,所处围岩类别为Ⅲ级;无车行横道。 2014-08-07
-
隧道内单面坡,为5.7‰的下坡。隧道进、出口段均位于直线上,隧道穿越低山丘陵地区、冲沟较发育,自然坡度较陡,隧道出口有村级道路,交通相对方便。 2014-08-07
-
隧道段内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粉质黏土(Q4dl+el),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砂岩夹页岩、炭质页岩及煤线;中统关岭组(T2g3)角砾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岩及泥质灰岩 2014-08-07
-
隧道设置的复合式衬砌结构主要有:V级围岩浅埋、偏压等加强段(S5a),V级围岩深埋段衬砌(S5b),IV级围岩浅埋、偏压等加强段(S4a),IV级围岩深埋段衬砌(S4b),III级围岩衬砌(S3)五种。 2014-08-07
-
地质由上到下为全风化、半风化、微风化灰岩,岩层微倾,节理裂隙较发育,稳定性差,施工中应尤其注意。其中左线ZK59+880~ZK60+000,右线K59+660~K59+880段位浅埋段,最小埋深为11.2m。 2014-08-07
-
隧道断面内轮廓线一般为四心圆,拱顶、拱腰半径555cm,设仰拱断面半径1500cm。不同围岩由不同厚度的初期支护及不同厚度的二次衬砌构成,开挖断面时不同的围岩还要考虑不同的预留变形。 2014-08-07
-
2#横洞洞长26.63 m,所处围岩类别为Ⅲ级;无车行横道。左、右线进出口均设5m明洞(端墙式),单洞净空(宽X高):10.25×5.0m。 2014-08-07
-
隧道右线:YK42+915~YK43+867,长952m,为中隧道,左右线间距30m。隧道左线进、出口均为削竹式洞门,右线进、出口均采用台阶式洞门。 2014-08-07
-
先开挖隧道两侧的导坑,并进行初期支护,再分部开挖剩余部分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大跨度、围岩条件较差的地段。 2014-08-07
-
隧道洞身开挖采用的施工方法有全断面开挖法、台阶法、三台阶法(一般三台阶法、三台阶加临时仰拱法、三台阶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大拱脚台阶法、CRD法。 2014-08-07
-
左右线采用洞外排水系统和洞内排水系统相结合的全方位防排水体系,力保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洞外部分以截水沟和排水沟为主的防排水系统; 2014-08-07
-
隧道左线最大埋深约325m,右线最大埋深283m。其中左线ZK59+880~ZK60+000,右线K59+660~K59+880段为浅埋段,最小埋深为11.2m。 2014-08-07
-
其左、右线内均分布有F2和F8两处断裂,均为V级围岩,岩体较为破碎,稳定性差,处理不当会发生坍塌或涌水,设计均为S5b衬砌结构。 2014-08-07
-
隧道平面设置为缓和曲线(A-916.515)按R=2800圆曲线,纵面设坡率为-0.35%,洞口坡率分别为1.8%和-1.47%。 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