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园林论文
  3. 内容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摘 要:作为当下城市建设的热门话题,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并相继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之中。纵观作为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发起者的欧美诸国的建设实践,对比当下国内成功的设计案例,笔者通过深入的调研和设计实践的思考,针对当下滨水景观实践仍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希冀对本专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风景园林;滨水区;生态;文脉

  中图分类号:TU9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83-03

  1 前言

  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建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作为滨水地区开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观规划,不仅为城市开发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工程上的技术支撑,也成为城市公共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合理、有效的滨水景观设计将在城市滨水区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推动、文脉延续、区域缝合、生态修复、水利防洪等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相关概念

  2.1城市滨水区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它既是陆地的边界,也是水域的边缘;它承载着城市重要的经济活动、滨水风貌和景观气质的展示,是城市最重要的形象窗口,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最为向往的游憩目的地。

  2.2滨水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最早始于美国,其港湾城市的成功再开发拉开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序幕。所谓滨水景观是指以水 (江、河、湖、海等)为中心,对其沿岸的空间、环境及设施等做出相应的规划布局,创造出优美、生动并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而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型也使其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地段[1]。

  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当下国内建设的实践研究

  3.1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

  现代欧美国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体现出明显的时间脉络和时代需求[2],对我国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3.1.1生态规划:表现为滨水区自然景观的修复,如在设计中将河滨大片河滩地完整保留下来,以保护河滩湿地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水面,集观景、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的空间;

  3.1.2文脉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区景观,以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传承历史与地方文脉;

  3.1.3效益规划:滨水区往往成为举办全球盛会场所的选址,景观规划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滨水景观必须重视对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保证规划设计的有效落实;

  3.1.4数字规划:当下的城市建设涵盖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系统规划等城市各个层面的规划与设计,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而优美的滨水景观设计也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3.2当下国内的建设实践研究

  3.2.1生态修复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渠化式河道硬化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普遍现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中心区河道景观改造项目展示了面对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洪水控制的挑战下城市滨水地区的另一种改造方式,它成功地将一条渠化了的、生硬而毫无生气的河道转变成一道生态、美丽和丰饶的景观,使自然与城市和谐相处。该区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形成了发达的河网,用于灌溉和排水。在过去,水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旱涝调节、食物生产、生物栖息地,以及休闲游憩、文化教育和审美启智等等。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诸如此类富有特色的河流被混凝土填埋或者渠化,变成了只有排水功能刚性沟渠,生硬而毫无生机。景观设计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目标,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三项基本原则,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造,把河道恢复成为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生机勃勃的原生系统(图1)。

  3.2.1.1因地制宜:对项目现场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保留场地现有乔木,降低工程成本,避免重复建设;

  3.2.1.2弹性防汛:拆除混凝土刚性护坡的上半部分,合理利用现存河道护坡的下部,保证正常的城市排水与防汛要求;

  3.2.1.3乡土材料:利用当地的屋瓦和石材等进行景观空间创造,表达对本地传统民间院落的尊重与追忆;而浅根系乡土植被的运用,不仅实现的景观的低成本维护,也创造出水乡特有的空间体验。

  3.2.2区域统筹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苏州工业园近70km2的金鸡湖区域使金鸡湖环湖景观规划成为该区域核心的绿色开放空间。因此,环湖景观规划的核心在于二元性概念的表达:一方面,通过景观空间的合理布局,传承苏州古城的历史文脉;另一方面,以景观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目的地。通过丰富并富于情感的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娱乐,生活与教育等城市功能板块有机融合。经过近十年的持续规划和建设,金鸡湖区的景观统筹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区域开发建设的成功典范(图2、3);该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3.2.2.1尊重文脉:将精心创造的滨水景观空间与现有环境有机对接,营造出充满趣味和生活情愫的滨湖景观环境;

  3.2.2.2区域促进:将商业、娱乐、教育等公共场所融入合理布局的开放空间,有效推进景观空间的人性化处理与环境氛围的营造;

  3.2.2.3形式传承:挖掘传统设计语言,形成区域一以贯之的视觉符号,提供丰富耳朵空间体验;

  3.2.2.4规划先行:以景观空间的规划布局为原点,限制开放空间中机动车的流量和车速,以行政行为鼓励市民的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滨水目的地的景观体验;

  3.2.2.5绿色生态:以先进的生态技术措施保证湖水的水质,同时提供持续的后续跟踪服务,保证滨水景观生态与社会效应的持续发挥。

  4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思考

  4.1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不难发现,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在当下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普通百姓亦关注自己身边的、自己家门口的环境建设是否生态、是否环保、是否低碳;然而,大量迅速完成的滨水景观工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假生态绿地与体育公园之名,行违法圈地GOLF建设之实,如陕西某滨河2011年新建占地106.6hm2(1600余亩)的滨水标准高尔夫场地,在实现经济利益驱动城市建设的同时,付出的却是每月近20吨的有机肥、除草剂、去虫剂等对土地、河流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数据显示:高尔夫场地对有机肥、除草剂、去虫剂等的吸收利用不足50%,其余都随雨水经管沟直接排入自然河流,对相关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样,大树移植的违生态做法在专家、学者发出强烈呼吁、反对十数年的今天,仍屡见不鲜;而水利部门对城市河流“一刀切”的工程式防汛做法,不仅切断了河流的自然呼吸,也切断了人们面向滨水的自然生活。

  因此,“生态化”的理念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有效落实,是践行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纲领的核心要义。滨水景观建设中对自然雨水的合理收集与利用;对透水有机材料的有效探索;对乡土物种的珍视与运用;对河流水位季节性涨落的积极回应;对原生物栖息地的宏观调节与保护等,都是切实贯彻生态化理念的重要环节。以常德北部新城环湖路道路及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为例,设计者对生态理念在工程技术措施中有的放矢的落实做出了积极探索,如环湖慢行道的建设,在保证基本通行速度(40KM/H以下)和基本通行吨位(13T以下)的情况下,采取了透水混凝土的工程技术,保证了路面对雨水的自然渗透,避免了道路工程基部混凝土垫层的惯常做法,有效减少了工程排水管网的敷设;同时,该技术的运用,亦创造出形式活泼多样的滨水非机动车道系统(图4)。道路绿化分隔带中雨洪花园概念的提出与工程设计,不仅有效利用了自然雨水,更将景观的创造与道路工程的实施从细节部分就得到了无缝对接(图5)。

  4.2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文脉化”设计

  《园冶》中“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说法,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对文化的珍视,反映出文化对风景园林创作的指导。的确,对文脉的挖掘与体现不仅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景观作品,更将在建设中可能被忽视、被遗忘的生活点滴以景观的方式重新融入当下的生活。在以水域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今天,滨水景观的创作更当深入提炼项目所在地的文脉资源,这将是等同于对项目自然资源利用的另一个重要设计源泉。以湖北宜都清江风光带景观工程为例,设计者不仅完整保留了由历史名家题写的“宜都”城标,更将体现宜都水运文化的历史痕迹,如滨水码头、机械作业通道、工程设备基础设施等作为重要的景观资源进行了有效梳理与融合(图6),创作出极具特色的滨水景观风貌(图7),化解了城市防汛与景观建设之间的矛盾,沟通了城市与水的对话,展现出不可复制的城市滨水景观特质。

  4.3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社会化”设计

  景观设计的“社会化”是规划以人为本的广义阐述,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精髓的传承,是设计体现生活、服务生活的直接表达。滨水区因其自然禀赋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多数城市建成区、城市建设区、城市规划新区等的首选之地,更承载着诸多的生活愿景:游憩、垂钓、踏青、摄影、传统赛事如龙舟赛等。人们对于滨水生活的朴素诉求,直观的反映出滨水区景观功能的布局要求,其规划设计理当积极回应此类生活情愫,创造出社会化的滨水景观风貌,还资源于社会,还生活于百姓。

  以常德北部新城环湖路道路及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为例,设计者结合区域上位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保留道路堤防工程框架主体的基础上,并依据不同区段的功能定位对景观的需求,进行了人性化的处理,形成了沿岸10km步移景异的风景式滨水慢行道;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给,如滨水港湾式停车位;马拉松赛事服务站;自行车专行道;环湖旅游观光车站台;环湖观光游线亲水码头;特色旅游VI导视系统;亲水步行景观道;情景式景观场所等诸多细节的充实将道路堤防工程的景观“社会化”演绎与滨水生活进行了顺接,从宏观到细节实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图8、9、10)。

  5 结语

  优秀的滨水景观资源在后工业时代发展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理当避免工业时代城市功能板块如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依水而建的老路;更应当在生态建设的指引下,重拾城市滨水生活的记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愿景,尊重土地,尊重生活;这是以生态建设为要义的可持续之路,这是以景观建设拉动土地价值提升的可持续之路,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之路。

  注:文中插图除注明外,均为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提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T].城市规划,2001(7).

  [2]冰河,钟艳珲.基于数字规划设计方法的虚拟规划设计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9-12.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
https://m.gc5.com/ylgc/ghsj/1032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