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园林论文
  3. 内容

关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问题探讨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滨水区概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为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生态原则;景观规划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价值。近年来,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日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滨水城市,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滨水地区进行规划整治,使滨水区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建设成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开发了旅游资源,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本文主要就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论述。 

  1 城市滨水区概念与特征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即城市中陆域与水域接踵的区域。在这里水体和陆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成为特殊的城市用地。由于水陆交界的优势,而使其具有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由于滨水区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与水密切联系的特有传统文化,使滨水区具有其区别于城市其他区域的环境特征。(1)开放性:从城市的构成来看,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部分,从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2)多样性:在城市滨水区进行综合性社区建设,形成多样的用地平衡,多样化的功能娱乐、贸易、码头等,准确地提供公众丰富的连续印象和宜人的体验,增强滨水区的吸引力。(3)文化、历史性:大多数城市滨水区在古代就有港湾设施的建设,成为城市最先发展的地方,对城市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2 城市滨水区规划的意义 

  首先,城市滨水区的规划是经济发展的需求。首先,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滨水地区以其景观环境、情趣上的优势为人们所向往,为城市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滨水空间;第二,滨水地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有利于强化人们心中的地域感、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第三,滨水区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它能改善城市的气候,调节生态环境,增加自然环境容量,促使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城市滨水区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提高了城市的可居住性,因此,对城市滨水区进行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中存在问题分析 

  3.1 生态观念与景观观念相冲突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亲手创造并欣赏这些美景的时候,自身活动的影响也使得水域的生态特征渐渐消失,即自然景观被人工化。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植物和动物失去了快乐的家园,沿河开山修筑游览大道,边坡岩石裸露,自然植被破坏,把原本漂亮的自然河流掩埋,而把水道变成暗渠,原有空间变成了道路和建筑,再加上过量的污水排放,使得我国的许多城市河道景观失去了其应有价值,自然形态的河流被裁弯取直,被填埋、切割、覆盖,被裹上水泥外衣,致使城市水体不再有生态功能。 

  3.2 规划体系的欠缺 

  我国景观规划一般分以下几个阶段:综合调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施工图。在综合调查阶段是对用地现状、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客观因素进行统计总结,但是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忽视了大众的需求。再者,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体系,我们缺少对案例的最终完成后的后期评价,总结过去是对将来有知道意义的,这一点,我们的近邻日本做的非常好,日本的景观体系把后期评价作为非常重要的环节,设计的好坏,不能仅凭设计者一人,日本几乎所有的设计对其作品均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已达到更进一步贴近公众。 

  4 解决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问题的对策 

  4.1用景观生态学模式对滨水区进行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系统、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持的生态适宜度,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提高城市结构功能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原则。滨水区规划应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能力,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尊重滨水区特有的自然规律,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使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构架城市生态系统,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有序健康发展。 

  (2)整体优化原则。景观生态规划坚持整体优化原则,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努力创造一个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3)多样性、协调共生原则。多样性是稳定性的前提,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生态位分化的特点,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仅影响到区域大系统的稳定性,而且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发挥。生态规划方法能充分体现人为调控生态的能动性,具有明确的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并有明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目标。 

  4.2 更新景观观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城市尤其是南方的中小城镇迅速崛起,这些城市的规划者和设计师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改变城市面貌上来,引进了大量的外来景观。景观应该结合乡土特色,保护其生态系统,实现合理的滨水区景观规划目标。 

  (1)结合环境,进行生态化设计。保护滨水区自然形态是滨水区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滨水区是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环境,包括人、动植物、微生物的种群与土、气、水、光、热等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依存、制约的结合体。规划设计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划定预留完整的滨水自然生态的发展空间,保护城市滨水生物多样性,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2)因地制宜,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植物景观是滨水区的重要景观,规划中应根据地区特点,尽量采用滨水区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结构,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建立层次多、结构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因地制宜地进行片植、列植、混种等,并形成一定规模,促进植物群落的自然化,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提高自我维护、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结合水域,形成生态的滨水景观。生态驳岸对于水体的生物过程起到重大作用,它把滨水区水陆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因此,除了满足防洪、水运、灌溉等要求,滨水岸线应尽量采用生态驳岸,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和重要功能,采取林地与草坪、灌木丛相结合的疏密相间的配置方式,避免出现钢筋混凝土的渠道。 

  (4)满足需求,创造丰富的滨水空间。为满足人们的活动及精神需要,滨水区规划设计应考虑人们回归自然、亲水的愿望。根据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自然过程的连续性,结合不同的区位和规模,布置多样性、多功能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体现不同层次及兴趣爱好的市民的需求,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间。 

  5 结语 

  总之,在城市水景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规划,并把生态规划放在首位。对生态、景观,建筑及电气、通讯等设施应统一布局,综合整治,通过截污、治污雨污分流。坚持走城市水景观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中使城市水景焕发出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和景观之美。 

  参考文献: 

  [1]李晶晶,沈守云.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J].中外建筑,2012(06). 

  [2]刘永亮.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05).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关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问题探讨
https://m.gc5.com/ylgc/ghsj/1032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