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边坡与基坑工程
  3. 内容

地下采掘环境效应的一个特殊实例-电厂地基隆起机制及其控制措施

  • 资料大小:428 K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2-12-16 17:40
  • 发布作者:zhongyuanshuai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gc5.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介绍: xx电厂地基隆起变形,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发现以来, 迄今已有近20 a 的持续变形史, 前后 实施过两次工程整治。首次整治基于该变形为一滑坡的前缘隆起, 采取了抗滑桩、削方减载等措施。但整治后多年监测资料表明, 变形并未终止, 且两度上隆速率剧增为整治前的两倍。1995) 1996 年实施了以排水为先导的应急整治, 在此期间, 进行了地质勘察、相似材料模型模拟、离散元数值模拟等多项研究工作, 从而对变形机制获取如下新认识: 大面积采空区直接顶板坍落后, 坍落带上覆砂泥岩层就成为一个承受巨大上覆荷载的复合板梁, 板梁的下陷弯曲变形伴有向山前方向发展的砂泥岩层之间的层间错动、离层和岩体扩容, 从而产生了对厂区下伏基岩的侧推效应, 侧推力使厂房地基下伏近水平砂泥岩层产生向上弯曲隆起的蠕动变形。显然, 这是地下采掘引起的表生时效变形。一些人为因素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升高, 加剧了变形。采取排水措施后已将变形速率降至低于历史最低且建筑能够承受的水平。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地下采掘环境效应的一个特殊实例-电厂地基隆起机制及其控制措施
https://m.gc5.com/ytgc/bpjk/10400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