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总建筑面积22.42万m2,分别由N1、N2、N3、N4、N5及M1、M2七个单体工程组成。结构形式主体均为框架结构,基础均采用钢筋砼独立柱承台结构+防水板;地下一层,地上3~5层。±0.000m相当于绝对标高1051.55m。 2.2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 2.2.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形稍有起伏,整体西低东高,勘查期间各勘探点孔口标高介于1049.30m~1053.82m之间。 2.2.2地层时代及成因类型 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2m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岩性以杂填土、湿陷性粉土、粉质粘土、砂土为主。 2.2.3地基土构成及岩性特征 根据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从上至下共分为5层,现依层序分述如下: 第①层杂填土(Q42ml):杂色,以耕土、砖块、砂砾为主,结构松散。 第②层湿陷性粉土(Q3al+pl):黄褐色,含云母、氧化物、菌丝、少量姜石,局部夹有粗砾石,稍湿,松散~稍密,大孔结构明显,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韧性及干强度较低,具轻微~强烈湿陷性,中~高等压缩性。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附录C,经验算R<R0,因此该层不属于新近堆积黄土,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介于5.0~11.0击,平均8.7击。 第③层中粗砂(Q3al+pl):仅分布于场地东部及西南部,黄褐色,矿物成分及长石、云母及石英为主,中密状态,颗粒级配中等,磨圆度较好,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N介于15.0~26.0击,平均20.1击。 第④层粉质粘土(Q3al+pl)褐黄色,含云母、氧化铁,呈可塑状态,具中等压缩性,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反应,韧性强度中等。 2.2.4水文地质条件 本次勘查场地20m深度范围内未遇地下水,不存在饱和粉土及砂土,本次工程可不考虑地下水的因素。 2.2.5施工难点: 2.2.5.1该工程开挖面积大,约440000;北部边坡为回填渣土及垃圾,东南角边坡为沙层,需要边挖边支护,需特别注意边坡安全。 2.2.5.2 该厂区内为大同市文物重点控制区域,保护文物及发掘工作将对现场开挖造成一定影响。 2.2.5.3 基坑北侧范围内为库房、旧铁路线及废旧管沟等,拆迁工作量大。 2.2.5.4 基坑N5东侧边缘为原中国移动信号发射塔机房及基础,需要拆除后方可进行土方施工。